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九正易因

九正易因

无卷数。明李贽(1527-1602)撰。贽本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师从王艮之子王襞,为学颇反传统,反对以孔子之是非定是非,被当局诬为妖言犯法而遭逮问,遂自杀。事迹附见《明史·耿定向传》。此书乃李氏寄居白门焦竑之精舍,为方时化讲论《周易》,汪本钶从旁记录而成。初名《易因》,凡九易其稿,遂以“九正”名书。该书每卦先列经文,次以己意总论卦象,又附录诸儒之说于每卦之后。只有六十四卦,《文言》《系辞》等传都未论及。经文移《大象》于《小象》之后。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四卷,并有原《自序》。其序云:“《易因》一书,予既老复游白门而作也。……更两年,而《易因》之旧者存不能一、二,改者且至七、八矣。侍御曰:乐必九奏而后备,丹必九转而后成,《易》必九正而后定,宜仍旧《易因》而加‘九正’二字。予喜而受之,遂定其名曰《九正易因》也。”《四库总目》据江苏周厚堉家藏本著录存目。今北京大学藏《易因》二卷,明陈邦泰刻本,恐为初本;辽宁图书馆藏《九正易因》不分卷,明毛氏汲古阁刻本,应为定本。

猜你喜欢

  • 仪礼古今文疏义

    十七卷。清胡承珙(详见《毛诗后笺》)撰。是书分条列举郑注所载古今异文,引用《说文》诸书来证明其正假,义据闳深,辨订精晰,得其大通。书前有自序,称“墨守郑学,鬯厥指归”,其宗旨已大略可见。其所举郑注略例

  • 妙华仙馆诗

    二卷。清乔载徭(约1808年前后在世)撰。乔载繇字止巢,宝应(今江苏扬州)人,家藏词书甚多,天资聪颖,好学深思。与同乡吴曰鼎、方文炳共同研究诗学,苦读不辍。著有《妙华仙馆诗》、《学读斋诗》、《裁云馆词

  • 中西学门径书

    七种,十卷。清梁启超(1873-1929)撰辑。梁启超字任公,广东新会人。丛书收其自撰《时务学堂学约》五卷、《读春秋界说》一卷、《幼学通议》一卷、《读孟子界说》一卷、《读西学书法》一卷,以及康有为《长

  • 台湾郑氏本末

    六卷。清沈云撰。沈云,生卒年不详,字间亭,浙江德清县人。他是道光甲辰(1844年)进士,后官至广西兴安县知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沈云在京师获得一部江日升所著《台湾外纪》,觉得此书虽然内容详细

  • 缁衣集传

    四卷。明黄道周(其生平详见“月令明义”条)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2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四。《缁衣》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缁衣》分为二十三章,卷一共七章:不烦第一,咸服第二,

  • 京口三山全志

    十二卷。明许国诚撰。许国诚,正德七年(1512)河东史宗道辑成《京口三山志》十卷。已散逸。后虽有续金山志,而亭寺楼阁,代有兴替,后人诗章,亦未增补。许氏惜其胜景弗彰,文采湮没,遂博采故实,新其图绘,广

  • 春秋穀梁传时月日书法释例

    四卷。清许桂林(1778-1821)撰。许桂林字同叔,号月南,海州(今江苏海州)人,嘉庆丙子(1816)举人。著有《许氏说音》等。他笃信《穀梁传》,认为《公羊》、《穀梁》二传都说《春秋》书法以时、月、

  • 恩福堂年谱

    一卷。清英和(1771-1839)自述。英和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别号粤溪生,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读、步兵统领、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官,以

  • 青门集

    三十一卷。清邵长蘅(1673-1704)撰。邵长蘅,一名衡,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江苏武进人。天性颖悟,读书目睹数行,十岁补诸生,因事除名,束发能诗,弱冠即以诗和古文辞闻名于世。康熙年间客游京师,和施

  • 续补兴国州志

    三卷,首一卷,清贺祖蔚修,刘凤纶纂。刘凤纶,参见光绪《兴国州志》条。光绪十五年(1889),州人陈光亨续修州志,刘凤纶曾任分修,旋官湖南,于二十九年(1903)回原籍。州人公议再续州志,搜求旧存,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