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俄、德、美、法、英、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按照外交惯例,驻外使馆由驻在国负责安全,派驻国无权调兵自卫。戊戌变法失败后,列强借口驻扎南苑的董福祥部甘军曾与之发生冲突,便践踏外交惯例,强迫清政府同意各调一支不超过五十人的海军卫队保护使馆。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春夏,义和团在京津兴起后,列强在催逼清政府剿办的同时,策划调兵亲自镇压。5月20日(四月二十二日)公使团胁迫清政府允许增兵入卫。此后,英、俄、美、日、法、意等国三百五十六名联军首先入京,随后五十五名德军、三十名奥军也援例而至,是为八国联军的先遣队。6月(五月初)集结大沽口的外国军舰达二十九艘,受命接受各国公使调遣,麇集天津的联军已愈两千。6月10日(五月十四日)英国侵华海军中将西摩率领联军两千余名由天津沿铁路进犯北京。6月17日(五月二十一日),大沽口联军由俄国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指挥袭占大沽炮台。6月21日(五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对各国宣战。7月14日 (六月十八日)联军攻陷天津。8月14日(七月二十日)北京失陷,联军蜂拥而来,增至十万人。此后,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出任联军司令,继续扩大侵华战争,攻占了西至娘子关,东至山海关,南至保定,北至张家口的广大地区。联军铁蹄所至,烧杀奸淫,蹂躏中国人民。沙俄在派军队参加联军侵略京津的同时,出兵十七万余人侵占了东三省。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铁路沿线外,其余撤回。侵占东北的俄军则拒不撤出,激起中国人民的拒俄运动。

猜你喜欢

  • 王长寿起义

    宋真宗时京畿爆发的一次士兵与农民的起义。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逃亡士兵王长寿聚众起义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转战至澶(今河南濮阳)、濮(今山东鄄城北)、曹(今河南曹县西北)等州间。众至五千余人

  • 中英缅甸条款

    见“中英会议缅甸条款”。

  • 平原之战

    山东平原义和团与清军的一次战斗。1899年9月中旬(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初、中旬)平原县杠子李庄义和团在李长水带领下,清算了教民恶霸地主李金榜。李以“抢案”报官,县令蒋楷拘捕团民六人,捕役趁机敲诈勒索。李

  • 夹河之战

    五代时,梁、晋之间的决战。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冬,晋王李存勖占据河北,遂兵锋南指,夺取黄河重要渡口杨刘城(今山东东阿县北杨刘村)。次年春,梁将谢彦章反攻杨刘城,决黄河水以阻晋军,为晋军击败。尔后双

  • 广东红巾军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广东天地会众的反清武装斗争。1854年7月5日(咸丰四年六月十一日),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在南海县佛山镇竖旗起义。李文茂、陈显良等在广州北郊佛岭寺起义响应。义军蓄发易服, 头裹红巾,世称

  • 商鞅变法

    战国时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政治改革。商鞅将魏国李悝的《法经》带到秦国,改法为律,作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一说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令民五家为伍,

  • 晋灭栾氏

    春秋时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栾氏在春秋初年即为晋国大族。春秋中期,在晋国各贵族的角逐中,栾书曾先后参与过倾覆赵氏、郤氏的斗争,又曾与中行氏一起执杀晋厉公。由于栾氏的专横,导致了晋国其它贵族

  • 汉平南越

    秦末农民战争中,秦南海郡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西)县令赵佗,趁机拥兵割据,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派遣使者封赵佗为南越王。高后时,赵佗发兵攻长沙国,自称南越武帝。汉文帝派使者到南越,赵佗表示愿长为藩臣,

  • 成祖削藩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朱棣虽一度恢复周、齐、代、岷诸王的旧封,但不久又废齐王,剥夺周王、辽王、岷王的护卫,将宁王从大宁卫(今河北平泉)徙封南昌,谷王从河北宣化徙长沙,后又废为庶人。同时还

  • 陈天华之死

    陈天华出生于湖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次年一度返国,参与黄兴策划的长沙起义,事败亡命日本。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成为重要成员。同年12月8日(十一月十二日)为抗议日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