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东林党

东林党

明代后期的一个政治派别。神宗后期,政治腐败,朝中党派林立,互相纷争。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回无锡原籍,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讲学于东林书院。一批抱道忤时、在政争中落职的士大夫也会合拢来。他们在讲习之余, “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并与在朝官吏中的同党遥相应和,结成当时所谓的“东林党”。他们反对宦官把持朝政,要求“公天下于选举”;反对王公贵族对土地的掠夺;反对矿税监的横征暴敛。遭到当朝权贵的仇恨。熹宗时,东林党争更趋激烈,并演成流血事件。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东林党的反对派都附和宦官,被东林党人称之为“阉党”。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上疏参奏魏忠贤二十四“大奸恶”。阉党疯狂反扑,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东林党人惨遭捕杀。在这一斗争中,东林党人得到人民的同情与支持,在锦衣卫搜捕周顺昌时,苏州居民在颜佩韦等五人领导下,聚众数万,执香为周顺昌乞命,并殴打锦衣卫人员。阉党为进一步迫害东林党人,编造了《东林点将录》、《同志录》等黑名单,大肆捕杀、放逐东林党人。思宗即位后,杀魏忠贤,惩治阉党,党争才告一段落。

猜你喜欢

  • 刘汝国起义

    明代后期鄂皖农民起义。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在今安徽、江西、湖北交界地区,爆发刘汝国领导的农民起义。刘汝国,号少溪,工匠出身,参加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南)梅堂领导的起义,不久,梅堂牺牲,刘汝国继

  • 正隆官制

    金海陵王颁行的中央新官制。因其正式颁行于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故称“正隆官制”。参见“海陵改制”。

  • 蒲安臣使团

    十九世纪末由美国人蒲安臣率领的清政府外交代表团。遣使出洋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向清政府提出的要求之一。总理衙门鉴于1868年(同治七年)将与各国进行修约交涉,特于1867年(同治六年)奏准遣使出洋

  • 封狼居胥

    封,指积土为坛于山上,封以祭天。狼居胥,古山名。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将五万骑出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县西南)塞二千余里,绝大漠,共获匈奴七万余人,左贤王兵将皆败逃。霍去病率将士封狼居胥山(

  • 礼部

    官署名。西汉诸曹中有客曹,主外国及民族事务。东晋始置祠部,南朝沿置,北魏称仪曹,北齐亦称祠部,掌祠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北周称春官府。隋唐改称礼部,为六部之一。礼部集前朝客曹及祠部等机构之职能于一

  •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9年,唐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所建。王审知祖、父两代,世为农民。黄巢大起义爆发后,随其兄王潮参加王绪起义军。不久,王绪一军归附秦宗权,旋又为秦宗权所攻,遂南渡长江,转入福建。后王潮

  • 晋骊姬之乱

    春秋初,晋献公伐骊戎(在今陕西骊山),夺得骊戎女子骊姬而归。不久,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被立为夫人,生子奚齐。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骊姬怂恿献公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安置在国都以外,然后又进谗言

  • 中法越南边境通商章程

    又称《滇粤陆路通商章程》或《天津协定》,中法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1886年4月25日(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由法国驻华公使戈可当和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天津签订,共十九款。主

  • 天津水师学堂

    亦称北洋水师学堂。清末新式海军学校。1880年(光绪六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设于天津。仿照英国海军教育章制,聘用英国军官任教习,由北洋海防经费内拨支经费。招收十四岁以上十七岁以下青年入学,课程

  • 穆王西游

    周穆王巡游西方的传说。《左传》中有“穆王欲肆其心,周游天下”的记载,战国时人据以敷衍成神话传说。晋太康年间汲郡(今河南汲县)古墓中发现的竹书《穆天子传》,据认为即战国时人所作,其中叙周穆王驾八骏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