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全唐诗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奉旨编纂,故又称《御定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清圣祖命江宁织造曹寅在扬州开局修纂,至次年十月书成奏上。预修者为在籍翰林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全书九百卷,共收诗49403首,句1555则,作者2576人(据日本平冈武夫统计,作者不包括仙神鬼怪类)。编次首为帝王后妃,次为郊庙歌诗与乐府,再次为历朝诗人,略以世次为序,其后又分列名媛僧道、仙神鬼怪、谐谑谣谚等。诗人名下皆列小传,录诗多经校雠,录出异文,互见诗亦有所注明,但各诗大多无出处。据今人研究,此书材料来源,主要有二:一为明末胡震亨辑《唐音统签》,一为清初季振宜辑《唐诗》。编校诸臣据此二书加工编纂,大体以季书为底本,曾援据善本唐集参校,并据胡书补录遗诗。晚唐五代部分及名媛以下诸类诗,取胡书独多。同时,删去二书中误收之六朝人诗,删去胡书中章咒偈颂二十八卷,又据新见的《唐百家诗选》、《古今岁时杂咏》、《分门纂类唐歌诗》等补录遗诗,划一各集体例,如校记全部改作“一作某”,不说明依据。本书将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网罗宏富,规模大备,足以体现唐一代诗歌繁荣盛况,故成书以后,广受学界欢迎,对清中叶以后的唐诗研究影响巨大。但因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亦较多。举其大端有:一、缺收较多。当时已用之书,仍有漏收之作。后出文献所存唐诗而为其未收者,可达八千首。二、误收严重。误收六朝及宋元明人诗,约近千首。三、互见诗未加甄别。全书因体例或失审而互收重出之诗,多达六千首。四、不注出处,难以征信。五、校勘粗疏,录文讹夺误脱较多。六、编次失当。既以人列目,又颇以诗体或内容编录。七、小传简陋,不唯材料单薄,且多传讹误植,甚或二人合为一人,一人误列二名。凡此之类,读者尤应审慎。书成次年,即在扬州刻成,凡120册,分十函。后有江宁重刻本、广州巾箱本、清末上海同文书局本,并为三十二卷。通行本有中华书局1960年校排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扬州诗局本。补遗之著,有日本市河世宁《全唐诗逸》和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全唐诗外编》,后者由陈尚君校订后,增入其所辑《全唐诗续拾》,易名为《全唐诗补编》,均由中华书局出版。

总集。一名《御定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纂。九百卷。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玄烨因前人所编唐诗总集“多脱漏,未成一代巨观”(《序》),下诏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位江浙两省在籍翰林参校,曹寅负责刊刻事宜。编者以明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清季振宜编《唐诗》为基础,用内府所有唐人诗集参校;又采集残碑断碣、稗史杂书,网罗唐五代的诗歌,包括已结集者和散佚者,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编成。全书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其编次,不用《唐音统签》分初、盛、中、晚的分法,而大体依《唐诗》的体例,首列帝王后妃,其次为乐府、乐章,再次为历朝其他男性作者,按时代先后排列,每位作者下均附小传,诗中注明校文,时代无考和佚名置于其他作者之后,然后是联句、句、名媛、僧道、仙鬼、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等和补遗,最后是词。收罗唐五代诗作者和作品之全面、系统、广泛和众多,达到当时最高水平,不但能够反映唐五代诗的全貌,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有很大参考价值。编者在吸取《唐音统签》和《唐诗》编辑经验的同时,又对其某些不当之处有所修正,如删去《唐音统签》篇末所收咒、偈颂共二十八卷,刊正《唐诗》误收元朝人诗,使全书质量有所提高。由于编辑时间仓促,人力有限,不可避免有讹舛疏漏之处,如误收漏收、作家作品重出、小传小注错误、编次不尽恰当等,但成就、贡献自可辉光千古。此书最早由曹寅主持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初刻于扬州,为扬州诗局本,共一百二十册。其后有江宁重刻本和广州巾箱本。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据原刻石印,归并为三十二卷。一九六〇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刻本校点刊行,后附《知不足斋丛书》收录的《全唐诗逸》,对全书的某些明显错误有所改正,书后附作者索引,是较为完备的刊本。一九八六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扬州诗局本影印刊行。《全唐诗》刊行后,补辑、研究著作颇多。乾隆年间,日本上毛河世宁即有《全唐诗逸》问世。今有王重民《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

猜你喜欢

  • 吕梁

    ①山名。在今山西省西部,主峰在离石市东北。夏禹治水,凿吕梁以通黄河,即指此。杨炯《巫峡》:“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②水名。也称吕梁洪。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五十里。旧时其水水势湍急,波流汹涌。《庄子·

  • 伤农

    【介绍】:郑遨作。这是一首悯农诗。前两句反映稻米乃农夫终年辛勤用血汗浇灌出来的。“一粒饭”与“几滴血”相对,有效展示了劳动者的辛苦。后两句转写社会上的另一类人——权贵豪富,他们终日不必劳作,却不劳而获

  •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介绍】:一作《送崔九》。裴迪作。崔九,即崔兴宗,排行九。南山,指终南山。这首诗是送人归隐的,因为同是喜好山林隐居的雅士幽人,所以裴迪在诗中叮嘱崔九,不要只是暂居山林,而应该长住下来,尽情领略丘壑之美

  • 绥州作

    【介绍】:韦庄进士及第前浪游绥州时作。绥州,即今陕西绥德。诗写登楼眺望所见所感,慨叹自己半生流离失所,归期渺渺。诗情景相生,写景抒情萧瑟凄怆,惋而多悲,充满沧桑感。

  • 桑干

    河名,即永定河上游。源出山西北部管涔山,在河北北部入官厅水库。相传每当桑椹成熟时河水即干涸,故名。李白《战城南》:“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李益《幽州赋诗见意时佐刘幕》:“征戍在桑干,年年蓟水寒

  • 感遇十二首

    【介绍】:张九龄作。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受奸相李林甫排挤,被贬荆州长史,直到二十八年春归里。这组诗当作于此时。诗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讽喻时政,向与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并称

  • 凿齿尺牍

    凿齿,指晋人习凿齿。习凿齿曾任桓温从事、主簿等职,博学多闻,尤擅长文牍往来,深得桓温器重。事见《晋书·习凿齿传》。李瀚《蒙求》:“凿齿尺牍,荀勖音律。”

  • 登新平楼

    【介绍】:李白作。此诗天宝初游新平时所作。新平,即今陕西彬县。诗中写去国之忧,怀归之思,充满了行路难的感慨和悲伤。“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写出了北方暮秋苍凉的景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出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介绍】: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句。二句指斥小人当道,蔽塞贤路,表现了李白的忧国忧民之志。诗以浮云蔽日,喻小人当道。

  • 卢放

    【介绍】:宪宗时在世。曾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从事,并与元衡有联唱。《全唐诗》存联句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