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句骊

高句骊

古族名与古国名。省称句骊,《魏书》等作高句丽。公元560年北齐废帝封其王为高丽王,自此亦称高丽。为古貊族一支,有说即《周书·王会解》中之高夷。汉武帝破卫氏朝鲜后,以高句骊地因其名置县,归属玄菟郡。传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夫余王子朱蒙等逃至沸流水(今浑江),在今辽宁桓仁县境建国,号高句骊,故史又载其“出于夫余”。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移都今朝鲜平壤。初有今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上游一带,盛时东临日本海,西达辽河,北至今吉林省珲春县和松花江上游,南大体有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及辽东半岛地。内分消奴、绝奴、顺奴、灌奴、桂娄5部。初以消奴部为王,后由桂娄部取代。官有大对卢至古邹大加等12级、产金、银,有绸锦、细布和粮谷等,以“果下马”著于世。汉魏时,社会内已有“大家”、“下户”之分,“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运担米粮鱼盐供给之”。居依山谷。民好歌舞,喜奕、投壶、蹴鞠,有厚葬、服丧、祭天、杀牛观蹄卜吉凶等习俗。有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喜读儒家经典。无牢狱,初有罪“诸加”议处之,后规定:“叛者丛炬灼体,乃斩之,籍入其家。降、败、杀人及剽劫者斩,盗者十倍取偿,杀牛马者没为奴婢”。与历代中原王朝交往密切。曾先后东并沃沮,北逼靺鞨南部部落臣属之,南与新罗、百济争战,西掠辽河东西居民,致使隋唐王朝多次对其用兵。唐总章元年(668),为唐将李绩所破,国亡。传28王,历705年。其民或被唐徙置江淮、山南等地,或奔新罗,或散奔突厥、靺鞨,留居故地者后多加入渤海。10世纪末,在新罗境内的后裔再度兴起,918年,在王建领导下建高丽国,935年并新罗,次年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地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原高句骊(高氏高丽)、新罗、百济等国居民,渐融合为高丽族。今朝鲜族为其后裔。

附:高句骊国迁都平壤前诸王世系

猜你喜欢

  • 尚右

    蒙古族习俗之一。以右为尊贵。如元代朝会时,君主位置居右,皇后居左,其下座位亦如此,宗亲坐右方,贵妇坐左方。即使在平民幕帐中,亦是男子坐右方,妇女坐左方。成吉思汗分封宗亲,诸子封地在蒙古本土之右,诸弟封

  • 河口

    参见“雅江”(2195页)。

  • 会稽山

    山名。相传夏禹至茅山大会诸侯始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于越辖地。春秋末年越为吴所败,越王勾践率残兵5千被困于此。

  • 必吉

    西夏官名。西夏语宰相之汉语音译。元程文海《雪楼集》卷二十五《魏国公先世叙》:“家世河西……曾大父答加沙为其国必吉,必吉者,犹宰相也”。

  • 答己

    ?—1322元朝王妃。又译答吉。弘吉剌氏。浑都帖木儿女。至元中,被世祖孙答刺麻八刺纳为妃,生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名儒李孟辅教2子,多所受益。成宗大德九年(1305)与幼子同被卜鲁罕皇后贬居

  • 滇载记

    书名。又名《滇记》。1卷。署名“明杨慎撰”。实由无名氏将白文《白古通记》、《玄峰年运志》译成汉文,加入有关史籍之记载,稍事编纂,最后由杨慎“删正”而成。约成书于嘉靖(1522—1566)初年。内容主要

  • 答里忽

    ?—1309或1310察合台汗国第十一代汗。又译达里忽、塔里忽。孛儿只斤氏。不里孙。至大元年(1308)宽阇汗死后夺得汗位。因信仰伊斯兰教,遭笃哇诸子反对。至大二年(1309,一作三年),为笃哇子怯别

  • 奉使车臣汗记程诗

    书名。清代蒙古族诗人※延清(1846—1918)的代表作。3卷。收诗392首。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喀尔喀车臣汗郡王札萨克多罗贝勒蕴端多尔济病故,次年正月,翰林院侍讲学士延清奉命前往车臣汗部致

  • 原王

    金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太宗子完颜宗本受封;海陵王时(1149—1161),宗本被诬谋反,遭杀害。大定二十五年(1185)完颜璟(即章宗)判大兴尹,封原王,拜右丞相,立为皇太孙。

  • 合作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黑错寺”。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镇。康熙十二年(1673),由噶丹嘉措弟子甘南甘加人贝谢热却丹,在合作地方首领支持下建成。乾隆十四年(1749),赛赤萨木察第一世坚赞僧格于该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