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绛士

马绛士

1887—1936?

近代戏剧家。本名马妆郁,字仲秩。四川成都人。回族。早年赴京师,入译学馆习日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派赴日本东京商科大学留学。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与陈英士结识,因爱好戏剧文艺,参加陆镜若、欧阳予倩等组织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社会钟》、《热血》等话剧。对我国最早的话剧活动有开创之功。辛亥革命后,回国与陆镜若等创立“新剧同志会”,并组织职业剧团,在上海、无锡、杭州、长沙等地演出。同时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23年赴齐齐哈尔,任黑龙江省国防筹备处科员,兼任当地清真小学校长。复在齐齐哈尔推广话剧活动。1931年入马占山部参加抗日,后随马部转由苏联回国。赴北平(今北京),不知所终。

猜你喜欢

  • 斡勒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斡罗、斡鲁、兀勒。来源于部名。原居今黑龙江、乌苏里江合流处以东近海处,金景祖乌古鹖时迁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北。金朝建立后,很多迁出故地,如有的猛安迁到盖州(治今辽宁盖县)。后

  • 忽失木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七年(1409)三月所设※忽石门卫同作哈实玛卫。

  • 宁悠

    唐代吐蕃奴隶社会中奴隶之一种。其地位与另一类最低级的奴隶“宁更”相似,无任何人身自由与权利。参见“更”(1048页)及“宁更”(625页)。

  • 少辽

    即“小辽水”(150页)。

  • 跳盔甲

    羌族传统祭祀舞蹈。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多在对本族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之。故又称“大葬舞”。舞蹈者人数不定,数人至数十人均可;身穿生牛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时先围成圈舞

  • 安隐

    见“耶律沙”(1301页)。

  • 叫场

    见“觉昌安”(1753页)。

  • 车登三丕勒

    ?—1776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札萨克辅国公木丕勒多尔济次子。乾隆十二年(1747),父卒,次年,袭札萨克辅国公。十九年(1754),二月随参赞大臣萨

  • 仡头

    见“仡兜苗”(572页)。

  • 卡不本

    藏语音译,唐代汉文译称为“守城官”。吐蕃官名。职责为驻守城池。相当于当时唐朝之“守捉”,或“大城防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