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德尼伯克
中亚霍罕城首领。又称伊尔达纳比、额得讷比。乌兹别克族。十八世纪中期,统一费尔干纳地区,势力渐长。乾隆二十四年(1759),率属附清,屡遣使纳贡,并派人至喀什噶尔(今喀什)等地贸易。自二十五年起,与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不时争战。越二年,引兵占领阿济毕所属额德格讷部之鄂斯邑(奥什),受诘责。二十八年(1763),潜称汗,暗中与大小和卓木布拉呢敦、霍集占旧部属联络,刺探新疆地区情报,庇护布拉呢敦子萨木萨克,侵掠喀什噶尔西北之布鲁特各部落。
中亚霍罕城首领。又称伊尔达纳比、额得讷比。乌兹别克族。十八世纪中期,统一费尔干纳地区,势力渐长。乾隆二十四年(1759),率属附清,屡遣使纳贡,并派人至喀什噶尔(今喀什)等地贸易。自二十五年起,与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不时争战。越二年,引兵占领阿济毕所属额德格讷部之鄂斯邑(奥什),受诘责。二十八年(1763),潜称汗,暗中与大小和卓木布拉呢敦、霍集占旧部属联络,刺探新疆地区情报,庇护布拉呢敦子萨木萨克,侵掠喀什噶尔西北之布鲁特各部落。
契丹皇族祭俗。除夕时,使者及夷离毕奉敕率执事郎君至皇帝殿前,于炉内撒盐及羊膏,以助火势,巫及大巫依次祝祷火神,皇帝面火而拜。初期,为皇帝躬身亲拜,至辽代后期辽道宗时,始命夷离毕代拜。
汉族对普米族的称呼,又名“西番”。首见于清初余庆远《维西闻见录》。参见“普米族”(2291页)。
土家族祭祖典礼。土家语称“舍巴”。盛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每逢过※“赶年”,于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一般设在摆手堂、土王庙或三抚宫等场地,供族人活动。先举行敬奉仪式,由巫师(土家语称“梯玛”)主
又作“杆子祭”或“祭杆子”。旧时满族祭天仪式之一,为萨满教重大祭祀。分家祭与皇室、皇帝祭。家祭复分常祭与大祭。常祭每年春秋两次,择日致祭,仪式简单。大祭于冬至后祭祖的翌日举行,目的是祝全家平安、谢神保
即“额林哈毕尔噶山”(2537页)。
我国维吾尔族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于尔自治区,使用人口约722万(1990)。另外,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廿共和国有22.8万(1989)人使用这种语言。维于尔语属阿尔泰
城市名。位于色楞格河东岸。原为库伦以北约800里中俄边界上中国方面一镇市,因地处中俄陆路贸易枢要,形成较为繁盛的商埠。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在此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归
1818—1864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呼尔拉特氏。字礼堂。世居齐齐哈尔城。咸丰三年(1853),随胜保镇压太平军,解怀庆围。后以参领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于冯官屯败北伐太平军,擢佐领。五年(18
广西壮族农民起义记略。1篇。明瞿九思(字睿夫,湖北黄梅人,汉族)撰。府江,指从桂林到平乐的一段漓江水域;右江,非今左、右江的右江,而是指红水河—黔江水域,皆壮族聚居区(有的地区分布有瑶族),故曰“诸僮
见“秃里”(10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