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锡
清朝大臣。号喀喇巴图尔。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人。初于准噶尔司牧务。后罹罪,恐被绳于法,投附清廷。乾隆十五年(1750),擢为侍卫。继授札哈沁翼领。二十年(1755),随清军征准噶尔达瓦齐。及达瓦齐遁走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后,受命偕厄鲁特章京巴图济尔噶勒等24人夜袭之,降其众6500余人、台吉20人。授散秩大臣,图形紫光阁。乾隆帝赞其勇,作阿玉锡歌,制纪功碑文,勒石山崖。
清朝大臣。号喀喇巴图尔。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人。初于准噶尔司牧务。后罹罪,恐被绳于法,投附清廷。乾隆十五年(1750),擢为侍卫。继授札哈沁翼领。二十年(1755),随清军征准噶尔达瓦齐。及达瓦齐遁走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后,受命偕厄鲁特章京巴图济尔噶勒等24人夜袭之,降其众6500余人、台吉20人。授散秩大臣,图形紫光阁。乾隆帝赞其勇,作阿玉锡歌,制纪功碑文,勒石山崖。
中国地方志名。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台湾知府余文仪主修。该志书是在六十七和范咸第三次重修《台湾府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续修而成。全书共26卷,取材广泛,包括有关台湾的封域、规制、官职、赋役、典礼、学校
勿吉(靺鞨)族铁利部所居之地。铁利部原为勿吉诸部之一,后为黑水靺鞨16部中的一部。渤海盛时役属于渤海,渤海于其地置铁利府,史称府设其故地。所在,旧误以为在承德县(今辽宁沈阳市)西北,今一般认为在今黑龙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杜尔伯特部首领之姓,又为部落名。一说为蒙古语“漏管”之意。流传其祖先为“天女”所生,后放在树下,靠状如漏管之树枝吸取树汁以充营养,故其子孙被称为绰罗斯。初为卫拉特联盟成员之一。后其部
见“塔儿忽台”(2159页)。
契丹语音译。原为契丹氏族的称谓,建国后遂渐演变为相当于“县”和“大乡”的基层行政单位。契丹诸宫卫、诸部族下均辖有数石烈。诸宫与大部族所辖石烈内设有夷离堇、麻普、牙书;小部族石烈设令稳、麻普、牙书,各司
古代奖赏殊功的凭据。以铁为之。以金朝为例,状如卷瓦。刻字画襕,以金填之。外以御宝为合,半留内府,另一半赏给有殊功者。
古代蒙古族习俗。蒙古旧俗,长子主祭,※幼子主丧。凡氏族长,一般由本氏族长支的长子担任,传统上执行祭祀之职,居于本氏族的领袖地位。其最贵者可获※别乞尊称。成吉思汗时因之,在他即汗位之后,曾授予巴阿邻氏长
唐置政区名。总章元年(668)唐亡高丽国后,分其地为9都督府、42州,其为42州之一。以今辽宁抚顺市一带地置,治所在盖牟城(故址为抚顺市劳动公园古城)。此前(贞观十九年,645),唐将李绩征高丽,曾攻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属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管辖。花刺子模国故都。位于阿姆河右岸,距希瓦一日程。遗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乌尔坚奇北沙——阿巴斯。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流行的传统舞蹈。因以筷子为舞具,故名。原为男子独舞,以头顶燃灯,右手执筷,击打身体有关部位,发出声音,边打边舞,动作主要表现在肩、手、腰、腿,节奏强烈,动作健美。在节庆佳日或宴会上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