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南彝志

西南彝志

贵州彝文古籍。彝语原名《哎哺啥呃》,意为《清、浊二气的影形》。为古代彝文文史资料汇编。五十年代初从贵州省大方县陈朝光家中发现,1958年送交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后由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将部分译成汉文,改用今名。全书37万余彝文,400多个标题,但未署编撰者及编写年代。相传为古罗甸水西热卧地方(今贵州黔西县境)土目家的一位“慕史”(歌师),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彝文资料删削编次而成。从所载内容推测,约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平水西,至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时期。内容包括宇宙形成、人类起源、彝族古代史、六祖谱牒、部落分布、民族及家支关系、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等各科。认为宇宙的两个根本要素是清、浊二气,二气的变化形成天、地、人。人之初巢居,与鸟兽同处。移居地上后,吃草籽树果,穿兽皮,男不知娶,女不知嫁,知母不知父。彝族祖先因蜀地洪水泛滥入滇,后产生六祖,分徙到川、滇、黔、桂诸地区,与临近各部有交往。记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霜雪、春夏秋冬及12个月的变化,以鼠、牛、猫、兔、龙等十二生肖纪年月日,以五行及干支配置“八卦”方位。亦有原始人体解剖、气血脉络方面的知识,认为“清气三条路”、“浊气三条路”主管人体的气、血、营、卫。并叙及“君施令,臣断事,师祭祖”,忠孝信义,宗法制度,嫡贵庶贱等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从游猎向耕牧转化的经济状况。还收录了许多奇异的传说和民间文学,其《歌舞的起源》、《尼能的歌场》、《巧舍的歌场》、《生命气息根源的叙述》等均用五言叙事诗形式和譬喻手法,讲究排比、对偶,歌词生动优美。该书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 教养兵

    见“养育兵”(1765页)。

  • 华夷译语

    民族语文词书及公文汇编。共4种版本,3种成书于明代,1种成书于清代。①明太祖朱元璋敕撰。蒙古族学者火源吉编纂。洪武十五年(1382)始编,二十二年(1389)刊行。包括两部分,前者为杂字,共收844个

  • 齐默特多尔济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绰罗斯氏。墨尔根岱青四世孙茂海长子。雍正九年(1731),因受大策凌敦多布蛊惑,随父逃奔准噶尔,驻牧于特穆尔图淖尔一带。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达瓦齐,偕弟※密什克多尔济

  • 乌登所

    见“兀的千户所”(112页)。

  • 泉州三贤、四贤墓

    中国伊斯兰教古墓之一。在福建泉州东郊灵山南麓半山腰。相传,唐武德(618—626)中,默德那国(今麦地那)圣人穆罕默德门徒四大贤人来朝,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谒储,四贤我哥仕传教

  • 户族长

    旧时裕固族户族内部事务的管理者。亦称老者。部落下按姓氏划分,有若干户族(相当于氏族),一般每个户族都有一个户族长,组织管理本户族内部事务。由部落头目指定或选举产生,多由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长者担任。有

  • 树惇城

    见“树敦城”(1578页)。

  • 博罗欢

    (1236或1238—1300) 元朝将领。又译博鲁欢、博罗罕、孛鲁欢、孛罗欢、拔鲁罕、不鲁合罕等。蒙古忙兀氏。蒙古国开国功臣※畏答儿曾孙,琐鲁火都子。以智勇著称。16岁任本部断事官。后从世祖忽必烈讨

  • 加迭喀桑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又称咱(扎)曲喀娃。意为咱(扎)曲河地方之人。为蒙古尔津、永夏、竹节三部总称。玉树二十五族之三部。东界川边石渠县,南界扎武,西界迭达、拉布寺、称多、固察,西北接娘磋,东北抵果洛

  • 朵甘巡检司

    明代藏区朵甘地方官署名。司朵甘地方(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捕盗及巡检等事。洪武七年(1374)十二月,由故元朵甘捕盗司改置。初任监藏令占等3人为巡检司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