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裴璆

裴璆

渤海王国大臣、诗人。著名诗人裴颋子。历官文籍院少监、政堂省信部少卿、改守和部少卿。擅长文藻如父。累膺命出使。后梁开平元年(日本延喜七年,907)冬,以文籍院少监首次奉命聘日,时值裴颋访日届满一纪(日约定12年一访为一纪)。翌年三月,日天皇遣大臣存问,四月,以菅原淳茂等为掌客使和领客使,引入京城。裴颋使日时,与淳茂父菅原道真交厚,以诗唱和,言“家有千里驹”,即指裴璆。淳茂与璆同年生,工文藻亦如其父,相见畅叙先辈之交,赋诗唱和。日皇以璆为名士之子,才华出众,授官爵、赠衣,优礼待之。六月,持日皇复书和太政官回牒返归。临行,日文人学士在鸿胪馆为之饯行,赋诗告别。后梁贞明五年(日延喜十九年,919)冬,以信部少卿职复聘日,同行105人。十一月抵日,次年五月遵日廷之限,率20人携珍货进日京城。日接待仪礼同前。日文士大江朝纲、纪有昌等赋诗相送。返归时,使团有4人遁留不还,被日廷安置于越前。辽天显元年(926),阿保机灭渤海,改为东丹国,复仕东丹,任英绪大夫。四年(日廷长七年,929)冬,受东丹国之遣,第三次使日,同行93人。十二月抵日。翌年正月,日派官员存问,他自称本渤海旧臣,今仕东丹,同行也多言契丹之恶。日由是知渤海国已亡,责其失节,朝秦暮楚,拒其入京。虽自愧不救前王于危亡之际,猥从新主于兵戈之间,仍不得入京修聘。还。此后,渤海族人再无访日者。在渤海未亡前,还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奉命朝后唐,时官守和部少卿。后唐授以右赞善大夫,赐紫金鱼袋。

猜你喜欢

  • 大明

    五代后唐时南诏大义宁国肃恭皇帝杨干贞年号。931—937年,凡7年。

  • 石人汪

    古地名。故址即今辽宁庄河县南石城岛。是唐与渤海水路来往必经之地。

  • 鹤公祠

    苗疆古迹。又名吴公祠或吴鹤堂。建于清咸丰(1851—1861)年间。是苗民为纪念苗族教育家※吴鹤自筹资金所建的祠堂。吴鹤为明代辰州镇溪上涝(今吉首境)人。曾在苗疆开办学堂,招收苗族生徒,义务教学。为使

  • 秃答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因居住于秃答水(今黑龙江省萝北县的都鲁河)流域而得名。辽代扼鹰路(向辽贡献海东青等猎鹰的驿路)要冲。穆宗完颜盈歌七年(庚辰年1100),令该部阳为绝鹰路,盈歌又自请讨之,以取宠

  • 越里笃国

    辽代女真五国部之一。又作越离覩、斡离都、玩突,《满洲源流考》改作伊覩图,谓乃满语(女真语)“明显”之意。分布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境,今梧桐河会松花江处对岸之万里霍通,中外学者皆认为是该部中心所在。辽圣宗

  • 马易之

    见“迺贤”(1347页)。

  • 生番

    清代文献对台湾部分高山族的称呼。所谓“未服教化者曰生番”。指尚未“归附”,即不向政府纳赋也不服差役的高山族人。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居于深山丛林险阻之处(也有一部分散居东部平原),故又称“高山番”。以狩

  • 康吉城

    古城名。又称绥来县北城。位于新疆玛纳斯河东岸准噶尔旧城阳巴勒噶逊附近。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周3里7分有奇,高1.6丈。分设4门:东迎曦、西兆成、北庆丰、南来薰。与※绥宁城南北相峙。两城中间筑墙

  • 河蛮

    古族名。亦称西洱河蛮。属白蛮。“松外诸蛮”之一部。唐初即分布于今云南洱海地区,与当地六诏乌蛮并存。系不断迁入的汉族与当地白蛮等融合而成,故“自云其先本汉人”,语言、生产及习俗等亦与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

  • 奉天府

    地区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移辽阳府于盛京(今沈阳市)改置,康熙三年(1664)设承德县为府治。辖境前后不一。清初约相当今辽宁辽河以东地区。清末有辽河以东,铁岭、开原、法库以南,千山、碧流河以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