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
见“捕喝”(1854页)。
见“捕喝”(1854页)。
※西羌的一支。居河湟间(黄河、湟水、析支河交汇地区)。东汉初附汉,引起烧当羌首领※迷唐的不满,遂杀其首领,部众离散。
珞巴族部落名。又称都都。藏族称之为“丁珞”,门巴人称“札纳”,西方文献称“朱利嘎答”,意为“剪发的人”,或称“米什米”。据察隅义都人称,其祖先从巴塘一带向西南迁移至察瓦弄,然后向西再迁至波中、阿古雅山
元代蒙古宫廷饮宴娱乐习俗。据陶宗仪《辍耕录》等记载,元朝皇帝每年六月驾幸上都,择吉日举行“诈马宴”(亦作质孙宴或只孙宴),人马盛饰,观赏陈列奇兽。届时,扈从人员将各国、各地、各部进献的珍奇野兽置于万岁
我国许多民族信奉的神之一。今内蒙古阿荣旗地区鄂温克人旧时也供祭。偶像为一大二小的3个女人,悬挂在※“仙人柱”内,位在※敖教勒神(祖先神)之下,其他神之上。小孩得麻疹时祭祀,祈祷其保佑平安。
十六国时期西秦将领。陇西(今甘肃陇西县东南)鲜卑人。乞伏氏。西秦主乞伏乾归宗亲。受封秦州牧。西秦太初七年(394),以前军将军职领兵救援前秦苻登,拒击后秦姚兴,不久,苻登兵败被杀,遂引兵还。同年,受命
见“辉发部”(2200页)。
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姓费莫氏。字俶南。以主事考入同文馆。光绪十年(1884),迁内阁学士。次年,出为驻藏大臣。十四年(1888),召回京。著有《驻藏牍奏函稿》。
古碑。位于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城西12公里江边乡一碗水村西侧。为通往勐野井盐矿和普洱县的旧驿道。碑系细砂石制,高97厘米,宽52厘米,碑文约563字,立于嘉庆十六年(1881)秋。字迹损坏颇大。碑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札鲁花赤”,“札鲁火赤”,“札儿忽赤”。蒙古语音译,《元朝秘史》释为“断事官”,其长曰“也可札鲁忽赤”,意为“大断事官”。1206年蒙古建国后始置,掌财赋,治政刑,主分封,会决
1833—1862清咸同年间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又名姜应芳。贵州天柱县织云乡坌溪寨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因无力缴纳皇粮入狱,迫害致死。祖父和母亲亦因无力偿还地主债务,惨遭毒打身亡。故自幼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