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傈僳族对相邻的普米族的称呼。参见“普米族”(2291页)。
即“大檀”(78页)。
参见“随丁”(2134页)。
亦作郑文,即“郑仁旻”(1520页)。
见“撒只剌河卫”(2495页)。
见“古儿别速”(441页)。
古城名。又作蔓头城。因山得名。故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附近。地当古时通往新疆、西藏的要道。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高凉王拓跋那讨吐谷浑,军次此城,吐谷浑王慕利延率部西渡流沙,西入于阗。隋大业五年(6
见“穴骨只”(630页)。
寺庙名。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达布察镇西北200公里处。曾为伊克昭盟※“独贵龙”运动的重要根据地。锡尼(又作席尼、西尼、悉尼)喇嘛在此发动广大牧民,组织军队,进行反抗封建王公的武装斗争,取得多次胜利。1
古族名。唐代对仡佬族失民的称呼之一。参见“仡僚”(572页),“仡佬族”(5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