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提瓦哈甫地
解放前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寺有地。在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城乡中,到处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在乡村,除个别寺没有寺有地外,一般都有3—5亩,或十数亩地。中等的则有40—50亩,最大的有400—500亩。在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清真寺较大,其占地面积也较多,有些大清真寺占地竟多达数千亩,如疏附城袷袢巴札大清真寺有地5000多亩,艾提卡大清真寺有3000多亩,是清真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解放前新疆维吾尔族清真寺寺有地。在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城乡中,到处都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在乡村,除个别寺没有寺有地外,一般都有3—5亩,或十数亩地。中等的则有40—50亩,最大的有400—500亩。在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清真寺较大,其占地面积也较多,有些大清真寺占地竟多达数千亩,如疏附城袷袢巴札大清真寺有地5000多亩,艾提卡大清真寺有3000多亩,是清真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清代新疆工矿名。乾隆四十七年(1782),经伊犁将军伊勒图奏准,于烘郭尔鄂博山之大山头、石人子、甘沟3处,开设煤窑24座。中16座长年挖取,八座冬春两季挖取。五十年(1785),又增设12座。越3年,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名。在今甘肃省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地区。清同治(1862—1874)年间修建。1929年马仲英事件时被焚烧殆尽。1937年重建。为保安族地区规模最大之清真寺,内设有阿拉伯文
西夏职官名。佐助各司正、副职管理本司事务,上、次、中、下等很多司中皆设,各司中分设8、 6、 4、 3、 2名不等。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阿里葛斯过邻为承天皇太后※崇德宫下之一抹里。
西域古城名。见《后汉书·西域传》。《元史·太祖本纪》作马鲁;《西北地附录》作麻里兀。《圣武亲征录》作马卢。刘郁《常德西使记》作马兰。遗址在今土库曼斯坦共和国马雷东梅而甫。东汉时位于安息国东界,号小安息
傣语名“塔糯”。傣族小乘佛教古迹。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曼飞龙村后山顶上。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3年)。相传由3位印度僧人设计,勐龙头人祜巴南批主建。由1座母塔,8座子塔组成。主塔高16.29米,8
?—949辽初将领。一名敌烈,原名小汉,字寒真。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甥,辽太宗※耶律德光妻兄和妹夫,时人称为“国舅”。北府宰相※萧敌鲁子。太祖天赞元年(922),与将军康末怛奉命南下,救援节度使
古族名。※戎的一支。周幽王元年(前781),周王命伯士往伐,反为所败,伯士战死。
书名。明巡按御史李辅撰。6卷。他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全书分19篇,即图考志、沿革志、山川志、赋役志、边防志、兵政志、马政志、职官志、选举志、
唐代回纥汗国特勤。唐文宗开成五年(840),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㕎可汗被杀,汗牙部十三姓拥乌介特勤为可汗,偕嗢没斯特勤、宰相赤心等各率众奔唐天德塞(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