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丁册
见“比丁”(188页)。
见“比丁”(188页)。
汉代匈奴官名。约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年),匈奴西边日逐王所置。驻于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危须(今焉耆县西北)、尉犁(今新疆库尔勒县东北)一带,统领匈奴在西域的属国,征收贡赋,征发奴隶等。因视西域诸族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能合啰”。掌管畜牧事,属中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6正、6承旨、6都案、14案头。
清代新疆城名。※“伊犁九城”之一。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于和尔郭斯。驻绿营汉军屯镇参将、守备,设巡司一员。同治十年(1871)沙俄入侵伊犁后被毁。位于今新疆霍城县西北,称老霍城(霍尔果斯)。
?—1658清初将领。蒙古族。喀喇沁部人。乌梁罕(兀良哈)氏。元臣济拉玛(又作者勒篾)十四世孙(据《藩部要略》;另据《蒙古游牧记》作十五世孙)。苏布地子。天聪三年(1629),随父归后金。八年(163
苗族传统服饰。妇女背上配挂的一种装饰物。多用麻织,或挑绣花纹,花纹细密,制作精巧。布端缀有20余个海壳,其民因被称为“海苗”。有盛装及便
1385—1464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藏戏创始人。又作汤东结布。又名贝楚巴旺秋尊珠桑波。藏族。生于后藏恰卧约哇拉孜。自幼聪慧。初为宁玛派僧人,后改从噶举派,一生倾心佛教。对藏族建桥事业卓有功绩,以西藏
明初土族第一代剌土司。青海西宁州人。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总旗。其孙剌苦功升副千户,始以剌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男女200余人。居地在今民和县泉里剌家庄,上剌庄。附剌土司
清末新疆叶尔羌农民暴动领导人。叶尔羌(今莎车)人。维吾尔族。同治元年(1862),因不堪阿奇木伯克阿克拉依都的无理摊派,向当地政府请求免除,遭到阿奇木伯克毒打,遂率当地维吾尔族农民暴动。因叶尔羌参赞大
585—620唐初将领。匈奴独孤氏后裔。隋涿郡太守独孤整子,隋献文皇后与唐高祖李渊母元贞皇后之侄。幼时养于隋宫中。后仕鄂县令。李渊占长安,任长安令,号令严明,甚得时誉。及渊即位,拜工部尚书。武德二年(
藏语音译,意“司膳堪布”。旧时专管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大活佛膳食的僧官职称。秩从四品。后藏扎寺索本可补强佐缺;而孜仲可补索本缺,但均须经班禅与驻藏大臣协商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