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溶溪长官司
土司名。元代,改溶州置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施溶州。五年(1372),置长官司,属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为所辖六长官司之一。总管汪良原为会溪、施溶等处巡检。世袭其土,传十一世。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司废。汪氏族属不详。其地今为永顺东南施溶溪,有土家、苗等族散居。
土司名。元代,改溶州置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明洪武二年(1369),改为施溶州。五年(1372),置长官司,属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为所辖六长官司之一。总管汪良原为会溪、施溶等处巡检。世袭其土,传十一世。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司废。汪氏族属不详。其地今为永顺东南施溶溪,有土家、苗等族散居。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统治制度。是清政府自天命九年(1624)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近150年中,对先后归附和降服的蒙古各部,按照“建其众”以“分其势”,的统治意图,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在蒙古原有社会
?—1776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钮祜禄氏。以三等侍卫从征。乾隆三十七年(1772),金川之战,奋勇射敌,解重林之围。论功,擢一等侍卫,赐号“巴图鲁”。与都统和隆武取勒乌围附近日旁山后10余碉,授正
即“大贞斡”(81页)。
1845—1904新疆哈萨克族诗人、哲学家、思想家。自幼聪慧颖异,好学深思,曾自学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12岁起即开始诗歌创作。题材多样,作品富有人民性和现实性。自1886年起,又陆续将克雷洛夫、普
内蒙古东部地区牧民传统节日。蒙古语称“玛力音新敖如鲁呼”,汉译作“迎春宴会”。没有固定日期,一般在正月或清明前后,选定日期举行。通常选定草原上某一地点,支帐设锅灶,将牧畜赶来查看膘情,给肥壮的种公畜挂
清察哈尔八旗之一。由康熙十四年(1675)迁置宣大边外的察哈尔部众及以后陆续来降的喀尔喀、厄鲁特部众合编而成。不设札萨克,由清廷派总管管理。是为总管旗。位于独石口外,东与南接太仆寺牧厂,西至察哈尔正白
?—1265或1266钦察汗国第四代汗。又译别尔哥,伯勒克。蒙古孛儿只斤氏。※术赤之子,钦察汗※拔都弟。元太宗七年(1235),随拔都参加※“长子西征”,九年参与对莫尔多维亚的攻掠。翌年,统兵征钦察,
唐贞观十年(636),太宗对吐谷浑王诺曷钵之封号。见“诺曷钵”(1954页)。
即“高泰祥”(1916页)。
明代藏传佛教高僧。西藏地方第穆呼图克图三世。藏族。为西藏工布地区丹吉林寺住持,故又称丹吉林呼图克图。出生于聂赤仲钦。随帕巴拉通瓦顿丹剃度出家,从巴索·拉旺却吉坚赞受比丘戒。曾多次聆听四世达赖云丹嘉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