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忽汗州都督府

忽汗州都督府

唐置地方政区名。或简称忽汗州。唐先天二年(713)置。因境内有忽汗河(今牡丹江)而得名,又因置于渤海国地区故又曰渤海都督府。辖地初只领有今长白山北麓,牡丹江上中游和松花江上游地区。后东临日本海;西以第一松花江及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黑水靺鞨、契丹地相邻;南至朝鲜龙兴江,西向经孟山,越大同江,在价川附近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跨鸭绿江,经中国丹东市北,再经抚顺市与新宾满族自治县之间、开原与昌图县之间达双辽县境;北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向约经七星河或挠力河附近越乌苏里江,再沿比金河至日本海。府治变动与渤海国王城同,初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几经迁移,唐德宗贞元(785—805)中定治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靺鞨首领大柞荣在今牡丹江上游地区建立震(振)国,先天二年,唐玄宗遣郎将崔忻前往祚荣所在册封,同时以其所统置忽汗州,任命其为府都督。后唐册封历代渤海国王,皆命兼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唐派长史,就地监领。初由河北道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管辖,神龙二年(706)转属该道幽州都督府,开原七年(719)又由营州平卢军节度使押领,“安史之乱”后由设在今山东半岛的淄青平卢节度使掌其事。与在契丹各部所设松漠都督府、奚地所设饶乐都督府、黑水靺鞨境内黑水州都督府,合称东北地区“四府”。下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其设立,加强了靺鞨(后为渤海)人与中原地区的紧密关系,使渤海国既为一个边疆民族政权,又是唐地方的一级行政机构。

猜你喜欢

  • 迪烈得

    见“敌烈部”(1882页)。

  • 河厉桥

    古桥名。又称大母桥(一说“大母”为蒙古语,意为“联络”)。北魏时吐谷浑建。位于清水川东(今青海循化县东清水河口东)。桥架黄河上,两边垒石条,节节相次,中横施木板,栏有装饰,长约3丈。过桥即白土城。北魏

  • 洪亮吉

    1746—1809清代文史学家。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字稚存,一字君直,号北江。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参预修撰《高宗实录》,旋督贵州学政。嘉庆四年(1799)以直言朝政获罪,谪戍新疆

  • 裸蛮

    又称裸形蛮,封建统治者对部分景颇族先民的侮辱性称呼。唐时散居于祈鲜山(今伊洛瓦底江西岸的甘高山)以西。作栏舍而居,以采猎为生,取木皮以敝体。无君长。当时尚处于原始社会。

  • 杨以德

    1874—1944北洋军阀政府官员。字敬林。原名以俭,后兄弟易名,改此名。天津人。回族。祖籍山东。幼年曾就食于盐商杨绍溪家,为杂务帮工。清光绪末年,曾先后任京榆铁路总稽查、直隶侯补知府、侯补道、探访局

  • 马湩

    蒙古等游牧民族以马乳制作的一种传统饮料。蒙古语称“额速克”、突厥语称“忽迷思”,汉译“马湩”,俗称“马奶子”或“马奶酒”。起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代匈奴人已饮用湩。蒙古族尤普

  • 李遇

    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崇宗时,金国方强,常与夏国争夺宋地。正德元年(1127)五月,受崇宗李乾顺命,领兵攻宋威戍城,以金将婆卢火先取,两军战于城下,战不利,乃遗书金将完颜娄室,许以夏国天德、云内归金,

  • 纥石烈桓端

    1177—1221金朝将领。金西南路(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忽论宋割猛安人。女真族。纥石烈氏。袭兄银术可谋克。章宗泰和(1201—1208)间伐宋,任行军万户,破宋军2千于蔡州(今河南汝南),败宋步骑

  • 三川口之战

    西夏建国初与北宋的一次重要战役。夏景宗元昊称帝后,宋仁宗削其赐姓、官爵,并募人拟捕杀元昊。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夏破宋金明寨,又以数万军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守军势孤,知州范雍急调驻兵庆州

  • 辽五京

    辽王朝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的总称。辽开国初,神册三年(918)二月,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创业之地建城,名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至太宗耶律德光助后晋石敬瑭灭后唐,得燕云十六州,领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