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一种地方基层治理之制。首从代京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开始,后推行全国。十六国时,黄河流域豪强多据坞壁自守,聚族而居。北魏初期,被整族迁到京畿,河北地区或留居原地。通过计口授田,仍拥有许多土地和劳动人口。天赐元年(404)后,初在京师之内按姓族或地域的大小分别成立大师和小师(“师”,此处为“”之意),在有宗族的地区立宗主,无宗族的地区立党长(乡党之长),皇族宗室也立宗师,然后将此制度推行至各郡。即倚之为地方基层组织,任命豪强为宗主,督护百姓,助官府督察各族百姓进行生产,监收课租,并护持宗党成员得到衣食之养,史称宗主督护制。《通典·乡党》曰:“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魏书·食货志》谓:“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至太和十二年(488)改行邻、里、党三长制,此制遂废。

猜你喜欢

  • 弘历

    1711—1799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1735—1795年在位。年号乾隆。雍正间,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帝死后,按所遗密诏即位,时年25岁。继续推行严禁朋党政策,不准满汉大臣

  • 色朗巴

    藏语音译,意为“大少爷”。原西藏地方政府时,※噶伦或大贵族子弟的衔位。他们一出生就有四品官的位置,到13岁时,头上便可梳髻,带金质※格乌(佛盒)。西藏地方政府一切职务先由其挑选,他们在任政府职务时,虽

  • 卓真

    见“昭烈皇后”(1648页)。

  • 沙布扔

    蒙古佛教僧人中普通的转世者。无封号,亦无权利与地位。有的被请担任僧职就可继续转世,有的虽任寺庙住持,如无人办理转世,其转世亦告停止。

  • 图古斯

    见“萧孝忠”(1994页)。

  • 堂马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百姓给土司官寨支应的一种差役名。主要有背水、扫地、放牧、短程背运、传呼口信等,在中司官的指挥下,由寨首率当差百姓,每次每寨出7至9人,服役10天,1年3次。

  • 哈喇和卓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即今新疆吐鲁番东卡拉和加。其南旁即著名的高昌故城。

  • 茶马田地

    又称军马田地、军马田。明代西北地区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及西宁三卫“纳马之族”(向中央王朝交纳马匹的民族)所垦牧的田地。按政府规定,这些土地可以马代赋,只纳马,不纳粮,不出差科,不编入

  • 皋兰州

    唐代在回纥地区建立的羁縻政权。※“六府七州”之一州。位于今土拉河中游。以浑部等部配合唐军灭薛延陀汗国,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置,以浑部首领阿贪支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刺史。隶燕然都护府。

  • 寻斯干

    见“撒麻耳干”(24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