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俺答汗传

俺答汗传

书名。据今发现的唯一蒙文抄本题称《名为宝汇集之书》,正文中又称作《介绍转轮王俺答汗生平的名为宝鉴之略传》、《天圣俺答汗之善行传记》,书末则称作《转轮王俺答汗传》,今通译作《俺答汗传》或《阿勒坦汗传》。作者佚名。约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或稍后,早于※《蒙古黄金史纲》和※《蒙古源流》。作者根据※俺答汗义子※恰台吉(达颜恰)记录的资料加上自己所闻撰成此书,体例为蒙文编年体传记。全书不分段,均用韵文,以押头韵的四行诗为其基本形式。以佛教开篇,简述成吉思汗以来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历史、达延汗的传略。中间详述俺答汗的生平事迹,包括北征兀良哈,西征畏兀特和卫拉特,南征明朝,庚戌之役,隆庆和议,兴建库库河屯(今呼和浩特),改宗佛教,迎请索南嘉措(第三世达赖喇嘛),青海仰华寺大法会,请栋科尔呼图克图至土默特传教等。后部叙述俺答汗去世后其子孙的活动,如迎请第三世达赖喇嘛至蒙古传教,三世达赖在蒙古入寂,欢送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赴藏,翻译《甘珠尔经》等。末尾为作者后记。书中采用蒙古历、藏历和汉历的干支纪年。本书是迄今发现的有关明代蒙古的最早蒙文历史著作,书中实录性的资料,加上作者高度的史学、文学和佛学修养,赋予本书极高的学术价值。它是研究明代蒙古史、蒙汉藏关系史、蒙古佛教史、历法、蒙古语言和文学的珍贵文献。现公诸于世的唯一蒙文抄本原藏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王府家庙内,1958年被发现后,收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全书54页,两面用竹笔书写,计107面,页长34.6厘米,宽10.7厘米,每面约24行,多至28行,附有西乌珠穆沁旗王公世系,约抄写于顺治十五年(1658)以后。20世纪六十年代初,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学者珠荣嘎开始对本书进行整理和研究,198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其整理的蒙文排印木并附有抄本影印件。199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其汉文译注本。本书的发现和公布在国际蒙古学界引起强烈关注,纷纷著文进行研究。1986年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关于本书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日本学者森川哲雄将其转写为拉丁文和译成日文,并作了详细注释,于1987年在福冈市出版了《<俺答汗传>研究》。本书的资料使明代蒙古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猜你喜欢

  • 雅忽秃

    见“牙忽都”(286页)。

  • 乃宁寺之战

    藏族军民反抗英侵略军的战斗。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下旬,英军侵入江孜后,力图攻取交通线上的重要据点乃宁寺。前线代本米林巴和民兵首领顿热娃指挥昌都、塔布和工布僧俗民兵800名,据寺抗击侵略军,在寺

  • 牛马群子

    见“扫稳脱朵”(754页)。

  • 拉藏汗

    约1656—1717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重要首领。原名拉藏鲁贝。博尔济吉特氏。祖达延、父丹增达赖,世掌藏政。康熙四十年(1701)父死,兄丹增旺杰继位。他贪嗜权力,杀兄自袭为汗。以西藏第巴桑结嘉措擅权,

  • 唎咧

    海南岛五指山区黎族一种传统乐器。以数节尾细山竹管杆大管套细管制成,头尖尾大,共8节,长约7寸。首节为吹音小管,吹奏时含在咀里,第二节下方开一音孔,3~8节上方各有一个音孔。能吹奏出各种欢快动听的曲调,

  • 修巴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湟中县西南临近鲁沙尔之上新庄、大源、盘道、大才一带。清代称塔尔寺族,民国时称金塔乡,解放后曾改为金塔藏族自治乡。相传是雍正(1723—1735)间,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息后划归塔尔寺管

  • 康济寺塔

    西夏佛塔。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东北韦州城东南隅康济寺内。西夏时期建,为八角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42.76米。原塔9级,明嘉靖六年(1527)增筑4级。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1985年,宁夏文

  • 唐承祖

    明末湖广石梁土官。土家族。崇祯间(1628—1644),自带土兵粮饷,同容美(在今湖北鹤峰县)宣抚使田元助明军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以功”由石梁(在今湖北五峰县西南)长官晋升为石梁安抚使。因争边

  • 托毛公贝勒旗

    见“和硕特南右翼后旗”(1453页)。

  • 蒲人

    古族名。又名蒲蛮。明清文献对布朗、德昂族的称谓。其俗,青红布裹头,项以青小珠贯而系之,多者为贵,无则为贱。下穿花裙,身挂花套长衣,膝下系黑藤数道。妇人绾髻于脑后,以花布围腰为裙。赤脚而行,涉水登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