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骨里
见“乌古部”(332页)。
见“乌古部”(332页)。
?—524南北朝时起义首领。朔方郡(治今陕西子长县东南)人。一说族属匈奴东西曹(又称贰城胡)。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乘六镇起义之机,率众举兵反魏,围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趁城中粮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其前身是1941年由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王一仁(回族)领导的回民小队,它是中共晋察冀冀东区第十三专署下属“冀(县)宝(坻)三(河)”联合县第四区(当时属三河县今属大厂回族自治
1787—1846清代内蒙古最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三世(一作四世)。亦译作也摄丹丕嘉灿、业希丹毕札拉参、伊希丹毕札拉参等。加佛教传说的十三位先世,亦作第十六世。生于甘肃宗汇之北噶达托布达寺附近的扎拉通地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速古为※伯德部下之一石烈。
15世纪藏族学者。后藏达仓人。自称叶如达仓·班觉桑布。《汉藏史集》作者。该书约在明宣德九年(1434)成书,内容甚丰,涉及汉、印度、西藏、尼泊尔、西夏、蒙古、于阗等历史。有关藏区佛教各派及地区历史的叙
参见“雷万兴”(2352页)。
见“萧奉先”(1995页)。
藏语音译,“本”意为“官”,“七本”即“七官”,为唐代吐蕃七种主要职官的统称。各有职司,分别掌管吐蕃社会各具体经济部门或行政事务。据《德乌佛教史》载,“七本”依次是:域本(地方官)、玛本(武官或军官)
见“遏捻可汗”(2232页)。
吐蕃赤松德赞赞普(755—797年在位)时大臣。又称嘉楚桑希,意为“汉人少年桑希”。汉族。后赐跋氏族称。驻吐蕃之唐使贾珠嘎堪之子。曾奉赞普命使唐取佛经,于长安面见唐皇,取回佛经千部,并赴五台山观看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