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府
北宋政和三年(1113)以润州为徽宗潜邸,升为镇江府。治丹徒县(今镇江市)。属两浙路。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镇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为江淮府,同年又改为镇江府。明属南京。清康熙后属江苏省,雍正后辖境领有今镇江、丹徒、丹阳、溧阳、金坛等市、县地。1912年废。
北宋政和三年(1113)以润州为徽宗潜邸,升为镇江府。治丹徒县(今镇江市)。属两浙路。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镇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为江淮府,同年又改为镇江府。明属南京。清康熙后属江苏省,雍正后辖境领有今镇江、丹徒、丹阳、溧阳、金坛等市、县地。1912年废。
在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是契丹族先世居地。辽时山上建始祖庙,每兴兵及春秋二季,祭于此。
书名。清吴其濬撰。三十八卷。收载植物一千七百十四种、插图一千八百六十五幅。主要是根据作者实际考察植物的名实所得,“以证诸今”。书中记载的植物种类比《本草纲目》多五百十九种,多数是中国南方或边疆地区(云
明代课税带征之其他物料。如鱼课带征野兽皮、生熟铁、麻、生铜、银珠、生漆、桐油等项目。
书名。元陶宗仪撰。九卷,补遗一卷。卷一至卷八及补遗,载录历代书家约二千余人,上起三皇,下迄元代,各有小传。卷九专论书法。初刻于明洪武九年(1376),有武进陶氏影印本。
见“国子监丞”。
书名。清末郭嵩焘著。五十五卷。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包括奏疏、文集、诗集三类,郭于光绪初曾充出使英、法等国大臣,以熟悉洋务著称,书中涉及洋务的文字甚多。
?—56东汉初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字君迁。少为县吏。新莽败亡后,从刘秀定河北。及刘秀称帝,任护军都尉。迁扬武将军,率兵破斩李宪,平定江淮地。建武七年(31)封平舒侯。从征隗嚣,平武都。后出屯常
见“树枝水”。
官名。(1)秦、西汉初皆置,列位九卿,秩中二千石。掌接待少数民族等事务。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又改名大鸿胪。参见“大鸿胪”。(2)吏职名。唐代鸿胪寺典客署属官,员
清光绪元年(1875)置。治鸡笼(今台湾基隆市)。属台湾府。后改名基隆。1945年改置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