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赎刑

赎刑

指古代犯人用财物代替和抵销其刑罚的制度。赎刑由来已久。《尚书·舜典》有“金作赎刑”。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曾制重罪赎以犀甲,轻罪赎以盾。《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赎黥、赎耐、赎迁等规定。汉惠帝时规定,买爵三十级(一级值钱二千)可以免除死刑。汉武帝时赎死罪事例颇多,但非常法。至东汉时才渐成定制。汉明帝下诏:“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并规定各种罪行赎免的缣帛数。经魏、晋、南北朝至隋,进一步沿用。唐代法律规定尤为详尽。凡属应议、应请、应减人员及九品以上官,以及七品以上官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的,均可用铜赎罪,但犯五流者不准。宋代有赎铜之制,犯罪官员可以铜赎罪。规定笞十下,赎铜一斤,至五十下五斤;杖六十下,六斤,至一百五十斤。徒、流、绞、斩也各有规定。纳铜期限因罪轻重而长短不一,遇赦可免纳。至明代,颁行赎例规定笞、杖、徒、流等刑罚纳赎的具体折算办法,如宣德二年(1427)赎例规定,笞杖罪囚,每十赎钞二十贯。分作工、运囚粮、运灰、运砖、运水和炭、赎米、赎钱各类方式亦均可折银。清代赎刑有三:一为纳赎,以军民犯公罪和生员以上犯轻罪为限。事实上,官员犯笞、杖、徒、流及杂死罪等一般均可以赎罪;贪赃、真犯死罪、十恶、常赦所不原,干名犯义,受财故纵,奸、盗、杀伤人等均不许赎。无财力赎者,照原判执行。二为收赎。适用于老幼废疾、天文生。妇女犯徒刑罪也可按规定赎罪。三为赎罪。适用于官员正妻,照例不能执行笞杖等等的罪犯。除以上三种赎刑外,又有捐赎。历代赎罪财物,最初用铜,汉时用粟、缣,改以黄金计价。晋和南朝宋、齐兼用金、绢,唐、宋用铜。辽时赎铜输钱,金代得以马牛杂物代铜,元用中统钞,明代一度纳钱纳马,后来纳钞、纳钱、纳米相辅而行。清用银两。

猜你喜欢

  • 中书通事舍人

    见“中书舍人”。

  • 捕鱼儿海

    ①一名鱼儿泺、答儿脑子、答儿海子。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②即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西南之贝尔湖。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蓝玉击败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于此。

  • 白莲集

    书名。唐僧齐己撰。系己门徒收集,五代孙光宪编。成书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十卷,诗八百十篇。原书已佚。明时有柳佥抄本传世。《四部丛刊》影印明精抄本。

  • 天井关

    又名太行关。在今山西晋城市南太行山顶。因关南有天井泉三所故名。当太行南北要冲,历为兵争要地。东汉初,冯异由河内北攻此关,进拔上党二城,即此。北宋靖康元年(1126),改名雄定关。

  • 皮室详稳司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官系。统掌皮室军。太祖选诸部精锐千余人为侍卫亲军,称腹心部,置左右皮室详稳官。太宗增选精兵三万为皮室军,直属皇帝,置左、右、北、南、黄五皮室详稳司。详稳,清改译作详衮。

  • 炭户

    宋时从事烧炭的专业户。因冶炼须烧炭,故炭户往往与炉户并称。

  • 阳城山

    亦名马岭山。在河南登封市东北,为嵩山东支。《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城县:“阳城山,洧水所出”。《水经·洧水注》:洧水“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岭之统目焉”。《资治通鉴》:东晋元帝建武元

  • 邓至国

    北魏时白水羌邓至部首领像舒治所建政权。后臣属北魏。参见“邓至羌”。

  • 皇明书

    书名。明邓元锡撰。四十五卷。元锡,字汝极,江西南城人。嘉靖举人。未入仕,居家著述逾三十年,学者称潜谷先生。是书所记,起于太祖,终于世宗。凡帝典、后妃、外戚、宦官、臣谟、循吏等目,一一列入。其中尊后妃为

  • 管理旧营房大臣

    官名。清代八旗中管辖旧营房官兵大臣。额设十六人,满洲、蒙古每旗各一人。于都统、副都统内特简。任职一年,岁终更代。凡兵丁内有不安分者严加管束,如能悔过,准其居住;若不悛改,则遣往拉林种地,岁终将应去应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