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
山东青岛至济南铁路。根据《胶澳租借条约》和《中德胶济铁路章程》,由山东胶济铁路公司(主要是德人资本)建造。工程技术人员多聘德人,器材亦购自德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勘路,次年兴工,三十年完成,全长394公里。张店至博山39公里支线一并完成。次年营业,赢利颇丰,以一部分报效青岛德国殖民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出兵占领青岛,攫得此路利权。后经反复交涉,至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始由中国政府收回。
山东青岛至济南铁路。根据《胶澳租借条约》和《中德胶济铁路章程》,由山东胶济铁路公司(主要是德人资本)建造。工程技术人员多聘德人,器材亦购自德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勘路,次年兴工,三十年完成,全长394公里。张店至博山39公里支线一并完成。次年营业,赢利颇丰,以一部分报效青岛德国殖民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出兵占领青岛,攫得此路利权。后经反复交涉,至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始由中国政府收回。
又叫埭、坝、塘等。用于拦蓄水流的土、石建筑物。相传鲧治洪水,就曾筑堰拦洪。历来主要是指横断水流的低坝,往往是借其壅高水位以便引水。但有时也指沿岸堤防,如江浙一带保护农田的围堰等。
外来之民。战国秦国称本国之民为“秦民”,称新迁来之民为“新民”或“民客”。民客于三世之内不服兵役。
元地方志。王元恭修,王厚孙撰。十二卷。至正二年(1342)成书,乃续补《延祐四明志》而作。“四明”指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市。全书沿用旧体例,分沿革、风土、职官、人物、城邑、山川、河渠、土产、赋役、学校
198—210东汉末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字仓舒。父操,母环夫人。少聪慧,传孙权曾赠操巨象,操欲知其重而群下乏术,冲置象舟中刻其水痕所至,又以物易象,分称得知。时用刑严重,曾为冤者陈说,得宽宥者凡
地名。在今贵州遵义县西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播之役,水西安疆臣兵由此入播州。
学校名。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置于崇玄皇帝庙。天宝元年(742)两京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百人,每祠享,以学生代斋郎。二年改崇玄馆,学为通道学,博士为道德博士,未几而罢。
东汉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字季平。桓帝时为博士,迁侍中。后历任五官中郎将、魏郡太守、大鸿胪等职,曾借灾异上封事谏劝灵帝“除左右之权,寤宦官之敝”。因病免归,旋卒。
西汉人。曾从鲁申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与董仲舒齐名。时武帝推崇《公羊》,诏太子受《公羊春秋》。太子既通《公羊》,复从江公私问《谷梁》。其后《谷梁》衰微,唯荣广、皓星公二人受其业。
明末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字子将。举万历四十年(1612)乡试。博综群书,工八股文。授徒为业。好延纳宾客,外服儒风,内修禅律。与同郡张天生等结“读书会”,以文会友。崇祯时归入“复社”。卒年五十八岁。
885—958唐末、五代时余杭(今属浙江)人,俗姓鲁。自幼出家,先游学闽、浙,“得法”于漳州(治今福建漳浦)罗汉寺桂琛,后住金陵(今江苏南京)清凉院,因称“清凉文益”。门人众多,问学者达千人。卒后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