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施县
①战国魏置。治今陕西榆林市东南。秦汉时为上郡治所。东汉末废。汉初匈奴南下,与汉以朝那(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肤施为界。②隋大业三年(607)置,治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延河东,宋庆历时移治今延安市,隋唐为延安郡、延州治,金元为鄜延路、延安路治,明清为延安府治。1936年改名延安县。
①战国魏置。治今陕西榆林市东南。秦汉时为上郡治所。东汉末废。汉初匈奴南下,与汉以朝那(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肤施为界。②隋大业三年(607)置,治今陕西延安市东北延河东,宋庆历时移治今延安市,隋唐为延安郡、延州治,金元为鄜延路、延安路治,明清为延安府治。1936年改名延安县。
五代海盐(今属浙江)人,一说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人。唐天祐末,嗣父职为吴越湖州刺史。恣行诛戮。好使酒杀人而饮其血,旦暮必掠行人食之。每登消暑楼眺望,则州城东西水陆行人皆绝迹。尝召乡丁为牙军,悉文其面。
官名。魏、晋、南北朝尚书省库部曹长官通称。北魏前期为库部曹属官,亦称库部郎中,资深者可转侍郎。魏、晋、宋六品,梁五班,陈四品、六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郎中为五品上,郎从五品中,二十三年
官制用语。流内九品三十阶之外,隋代又有十四等,行台尚书令为视正二品,又有视从二品、视正三品、视从三品、视从四品、视从五品,以下为视正、从六品,视正、从七品,视正、从八品,视正、从九品。唐代又有视流内起
明洪武五年(1372)以潭州府改名。治长沙、善化两县(今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益阳、汨罗、桃江等市、县以南,安化、涟源等市、县以东,双峰、攸县、茶陵等县以北地区。属湖广省、清为湖南省会。1913年废
南宋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字子肃。少颖悟,刻志为学。乾道进士,调嵊县尉。历任青田知县、大理丞。光宗即位,为贺金国生辰使,除右正言、给事中,反对韩侂胄破格转官,杜绝侥幸。宁宗即位,知建康府,改御史中丞
官名。战国秦置。御史之长。
三国时人。蜀宦官。善奉迎弄权,得后主宠爱。数为尚书令董允所责,终允之世,位不过黄门丞。陈祗继允为侍中,与之勾结,始预政。诸葛瞻等平尚书事,仍不能制,士大夫多附之。累迁至中常侍、奉车都尉。景耀五年(26
?—前321战国时燕国国君。公元前332—前321年在位。名失传。燕文公子。初立,齐即攻燕,取十城,既而复归之。燕易王十年(前323),魏公孙衍倡议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燕与赵、中山始称王
西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字翁卿。以明经甲科为郎。元帝时任零陵太守。复征谏大夫,迁南阳太守。勤力有方略,躬劝耕农,增广溉田多至三万顷,又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府县吏家子弟游手好闲者,
明成化十三年(1477)置。治今蒙山县(蒙城)。辖境相当今广西蒙山县地。属桂林府,弘治五年(1492)改属平乐府。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攻克此城,为起义后占领的第一个州城。1914年改名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