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猜你喜欢

  • 自在军

    五代南唐末,宋师南下。后主李煜令募豪民以私财招聚无赖亡命之徒为兵,号自在军。

  • 屈大均诗文案

    清雍正、乾隆朝文字狱。屈大均著有《翁山文外》等书,曾静投书案中,曾为张熙所称道,因被株连。雍正八年(1730),其子惠来教谕屈明洪自首,署理广东巡抚傅泰以屈大均诗文多有悖逆之词,遇明朝称呼处俱空抬一格

  • 净州

    金大定十八年(1178)置。治天山县(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城卜子村)。属西京路。辖境相当今四子王旗附近一带。为边境重镇。元改为路。

  • 使西纪程

    书名。清郭嵩焘撰。二卷。系作者出使英国旅程日记。记述其自光绪二年(1876)十月十七日至十二月初八,历新加坡、暹罗、波斯、土耳其、希腊、意大利、法国、埃及、摩洛哥等十八国,涉及地理位置、山川形势、风土

  • 守边辑要

    书名。清壁昌著。道光六年(1826)张格尔在英国支持下作乱,先后陷新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四城。作者随军讨伐,事平后,留为叶尔羌办事大臣。十年又击平张格尔之兄玉素普之乱。十九年将军兴始末、

  • 任尚

    ?—118东汉人。章帝章和中为护羌校尉邓训长史。和帝永元初,任大将军窦宪司马,随宪击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后历任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戊己校尉等职。和帝末,代班超为西域都护。为政严刻,激起西域各族

  • ①元代驿站。为蒙古语音译,源于古阿尔泰语。元代汉语习用此译名,沿用至今。参见“站赤”。②清代邮递交通机构。专为传递军报而设,其范围限于西北地区。由千总、把总、外委管理驿务。东北吉林、黑龙江以及直隶北部

  • 治元多

    ?—约221东汉凉州(今甘肃张家川)人。卢水胡。建安末,与族人伊健妓妾起兵于河西。魏黄初二年(221)被魏凉州刺史张既败于显美(今甘肃永昌)。

  • 古代开孔、槽用的工具。用青铜制成,形细长,下端有刃,上端略宽,有銎可装木柄,也有柄与身用青铜一次铸成者,始见于商代。战国以后出现铁凿。

  • 回河之争

    宋神宗、哲宗两朝对导河东流抑北流的争议。仁宗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决口,泛滥大名府、恩、冀等州,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东北入海,是为北流(原入海处在今山东利津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