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之会
春秋时,宋襄公为图霸而举行的诸侯之会。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执意争霸,宋襄公十二年(前639)与齐、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阳南),要求承认他为霸主,得楚允诺。是年秋,宋襄公邀陈、蔡、许、曹、楚等国君相会于盂(或作霍、雩,今河南睢县),欲在会上成为霸主。会上,楚废约执襄公,并以襄公为人质伐宋,因宋大夫坚守不降,加之诸侯请求,楚乃释襄公。
春秋时,宋襄公为图霸而举行的诸侯之会。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执意争霸,宋襄公十二年(前639)与齐、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阳南),要求承认他为霸主,得楚允诺。是年秋,宋襄公邀陈、蔡、许、曹、楚等国君相会于盂(或作霍、雩,今河南睢县),欲在会上成为霸主。会上,楚废约执襄公,并以襄公为人质伐宋,因宋大夫坚守不降,加之诸侯请求,楚乃释襄公。
契约之一。谓田宅等买契、典契已向本地官府报税钤盖印信者。元、明、清均行之。
见“张角”。
一作緍。相传夏时为国,春秋时为宋邑。在今山东金乡县。《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夏桀为仍之会,有緍叛之”;《春秋》僖公二十三年(前637):“齐侯伐宋,围缗”,皆即此。西汉置东緍县。
书名。清周济撰。二卷。周氏与李兆洛、张琦、包世臣等以经世之学相切磋,于学术主张求实。认为司马迁撰《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主旨,其真义是欲申礼制名教之防。是书取《史记·五帝本
侯国名。或作扐。西汉置。在今山东商河县东北。属平原郡。文帝封齐悼王子刘辟光为朸侯,武帝又封城阳顷王子刘让为朸侯,均即此。后改为县。东汉废入般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淮东道宣抚司,十五年更宣慰司。治淮安路(治今江苏淮安市)。十九年罢。二十一年复,徙治扬州路(治今江苏扬州市)。二十三年罢。二十六年复。大德三年(1299)与淮西道宣慰司并作淮
?—1355元末大宋红巾军领导人。初为元枢密院掾史,后弃职居颍州(今安徽阜阳)。至正十一年(1351),与韩山童、刘福通等举兵反元。十五年春,与刘福通等在亳州(今属安徽)立韩山童子韩林儿为帝,建国大宋
春秋时卫国国君。名辄。卫灵公之孙,卫庄公之子。灵公四十二年(前493)死,时庄公出亡在外,遂即位。出公十二年,庄公返卫,被逐奔鲁。三年,庄公死于卫内乱,次年由齐返卫,复为君。为政暴虐,役使工匠过甚,又
书名。清末郭嵩焘撰。一卷。是书首载李鸿章、王先谦等人所撰郭氏墓表、碑铭、事实数篇。次为郭氏生平自叙,系晚年病中遗嘱。记有协助曾国藩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和福建按察使、驻英大使任上等事。有光绪十九年(18
书名。又名《历代边事汇钞》。清末朱克敬编撰。十二卷。清自光绪朝后,中外交涉益加频繁,朱氏留心时势,于行医之暇,采辑历代中外交涉和边事关系之史事,附以议论,汇为此编,以供当时借鉴。起周成王,迄明世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