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经
全称《洞玄灵宝经》。道教经书。源出于东汉末《仙隐灵宝方》。古之《灵宝经》即今《五符经》或《灵宝五符经》。原一卷,后引伸为三卷。此经渊源说法不一,或云三国吴赤乌中,太极真人授于葛玄。今之《灵宝经》,即《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古称《度人经》。原一卷,后引伸为六十一卷。此经为晋葛洪从孙葛巢甫所造,并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至南朝宋时,复经陆修静增修,立成仪轨,凡三十五卷。此经以避祸降福为旨。其中《真文赤书》五篇及《人鸟五符》,最为陆修静所重视。此经为道教灵宝派最重要之经典。
全称《洞玄灵宝经》。道教经书。源出于东汉末《仙隐灵宝方》。古之《灵宝经》即今《五符经》或《灵宝五符经》。原一卷,后引伸为三卷。此经渊源说法不一,或云三国吴赤乌中,太极真人授于葛玄。今之《灵宝经》,即《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古称《度人经》。原一卷,后引伸为六十一卷。此经为晋葛洪从孙葛巢甫所造,并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至南朝宋时,复经陆修静增修,立成仪轨,凡三十五卷。此经以避祸降福为旨。其中《真文赤书》五篇及《人鸟五符》,最为陆修静所重视。此经为道教灵宝派最重要之经典。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夏官府左武伯司长官,省称左武伯。员一人,与右武伯中大夫共掌皇宫内外宿卫禁令,兼统虎贲、旅贲、射声、骁骑、羽林、游击等六率禁卫军士。皇帝临轩,则备三仗于庭,立于殿上东、西
官署名。北宋初,置京东、京西、京南、京北四排岸司于开封。东司掌经汴河运至京师之纲船粮运,分定诸仓交卸,领装卸役卒五指挥,以京朝官二人为勾当官。西司领汴河上鏁,以京朝官一人为勾当官,有装卸役卒五百人。南
文书名。即由官府发给出家僧尼之凭证,亦简称“牒”。唐代始行之,由礼部祠部司掌管发放。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后官府以出售度牒充军政费用。宋沿唐制,亦有鬻度牒之例。南渡后,军费大增,度牒收入成为官府收入的
唐佛寺。位于长安城内开化坊。初为萧瑀西园。后瑀子娶襄城公主,乃为公主宅院。文明元年(684)高宗死后百日,宗室贵族于其地建寺,初名大献福寺。天授元年(690),改称大荐福寺。中宗时,大加营饰,成为佛经
历(歷)书名。明张溥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作十卷。溥依《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编次作论,每卷一论。附于各篇之末。总论“三家分晋”至“元代诸帅之争”史实,标其大义,缀以
官署名。清末度支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各省漕粮漕折漕项等奏销,考成春秋拨册及临时蠲缓等款,稽核京外各仓积储支放等事宜。置郎中三人,员外郎四人,主事三人。
即“哈喇忽喇”。
清代在蒙古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于天命九年(1624)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间先于内蒙古,后逐步推及外蒙古及新疆、青海等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所属六盟四十九旗,外蒙古所属喀尔喀四盟八十六旗,杜尔伯特二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北。《资治通鉴》: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垣崇祖为朐山戍主,北魏来袭,戍者皆下船欲走。崇祖绐曰:“艾塘义人已得破虏”,即此。
在今河北易县西南狼牙山。明建文三年(1401),大同帅房昭入紫荆关,略保定诸县,驻兵于此。后为燕王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