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州
①隋开皇末改合州置。治石镜县(今合川市)。辖境相当今重庆合川、铜梁、大足,四川武胜等市、县地。大业三年(607)改为涪陵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合州。②唐武德元年(618)分渝州置。以“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元和郡县志》)。天宝初改涪陵郡,乾元初复为涪州。治涪陵县(今涪陵区)。辖境相当今重庆涪陵、南川、武隆、长寿等区、市、县地。宋时略小。属夔州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涪陵县入州,翌年改属重庆路。明清属重庆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涪陵县。
①隋开皇末改合州置。治石镜县(今合川市)。辖境相当今重庆合川、铜梁、大足,四川武胜等市、县地。大业三年(607)改为涪陵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合州。②唐武德元年(618)分渝州置。以“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元和郡县志》)。天宝初改涪陵郡,乾元初复为涪州。治涪陵县(今涪陵区)。辖境相当今重庆涪陵、南川、武隆、长寿等区、市、县地。宋时略小。属夔州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涪陵县入州,翌年改属重庆路。明清属重庆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涪陵县。
羊一作阳。又简称“苴咩城”(《蛮书》)。779年南诏异牟寻徙都于此后筑城。即今云南大理市西北旧大理。城西枕点苍山,东临洱海,南、北有龙尾(今大理市)、龙口(今上关)二城,形势险固。此后四百多年,先后为
篇名。近人梁启超撰。概述波兰两度被瓜分灭亡的历史,揭露沙俄鲸吞蚕食诸国的扩张野心。用波兰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警戒清王朝,如不图自强,依赖大国庇护,只有速亡。借作维新变法宣传。初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
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东南龙池附近。源出南郊山下,五源并发,南北三百步(一步六尺),广十步。北流注于淄水。《水经·淄水注》引《地理风俗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春秋战国时,齐国境内八神之
全名支娄迦谶。东汉僧人。月氏人。博学多才思。桓帝末到洛阳,于灵帝光和、中平年间译《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等佛经,但其译经部、卷数,诸说不一。以“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太明度
亦名乐游原、乐游庙。位于唐长安城东南升平坊,南与曲江芙蓉园相近,同为游赏胜地。西汉神爵三年(前59)立为乐游园。武周长安中,太平公主亦在此置亭。其基地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如掌。逢中和、上巳、
?—1130宋齐州(今山东济南)僧人。靖康元年(1126),开封被围,济南刘和尚聚兵勤王,有众数千。高宗即位后,刘和尚仍回济南。不久,济南被围,刘和尚推他为义军首领,抗击金人。后转战河、淮,任淮西都巡
战国时秦国之户籍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献公十年(前375),“为户籍相伍”。即将民户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编著在册,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商鞅变法时,在此基础上“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战国时齐国大臣。田姓。甚得齐威王信重,被视为“宝”。齐威王任以维持治安,境内道不拾遗。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斗(鬥)生物术语。见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抄本《鸡谱》。此书强调选种选配对斗鸡良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所谓“三配”,即“头嘴之配、羽毛之配、厚薄之配,方能补其不足,去其有余,得其中和。意即
历(曆)历法名。五代前蜀颁于永平二年(912)十二月。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