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
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本姓弘。开元十七年(729)师司马承祯于王屋山(在今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学道。承祯卒,玄宗令居王屋山阳台观继以修道。后称疾归茅山。天宝四载(745)复召入禁中,又还山,玄宗以诗饯别。七载,玄宗受上清经箓于大同殿,遥尊为礼度师,赐号玄静先生。著名弟子有韦景昭、孟湛然、郭闳、殷淑等。著有《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三卷、《本草音义》二卷等,已佚,《全唐文》存文二篇。
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本姓弘。开元十七年(729)师司马承祯于王屋山(在今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学道。承祯卒,玄宗令居王屋山阳台观继以修道。后称疾归茅山。天宝四载(745)复召入禁中,又还山,玄宗以诗饯别。七载,玄宗受上清经箓于大同殿,遥尊为礼度师,赐号玄静先生。著名弟子有韦景昭、孟湛然、郭闳、殷淑等。著有《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三卷、《本草音义》二卷等,已佚,《全唐文》存文二篇。
?—约1863又称任五或任老五。清陕西人。回族。伊斯兰教阿訇。咸丰七年(1857)、八年与赫明堂参加云南回民起义。后秘密回陕准备发动反清起义。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陈得才部进入陕西后,他领导回民抗
书名。宋邓名世撰,子椿补成,四十卷。以《左传》、《国语》所见姓氏为主,按诗韵分部,于《风俗通》以下有关姓氏的著作,取其长而辨其舛误。又以宋代《熙宁姓纂》和《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证辨颇为详明。
又称五回岭、广昌岭(《水经·滱水注》)。在今河北易县西南与满城县相交处。山势高峻,山道曲折五回方达其巅。北魏太延元年(435)太武帝拓跋焘东巡经此。
官名。西周春秋置。武官。掌领兵征战。《诗经·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养蚕器具名。为太湖地区使用之一种蚕簇。文献记载首见明《便民图纂》。该书两幅插图“上簇”和“灸箔”,系描绘明代用方格簇之情况。其优点是对控制上簇密度,减少双宫、黄斑、柴印等屑茧,提高茧质具有重要作用。其
阶官名。金代始置,为教坊阶官,属二十五阶之第二十二阶,秩正九品上。元代沿置,属十五阶之第十二阶,正八品。
隋代郡(治今山西大同东北)人。北齐高氏族属。狡黠有算谋。北齐时,久镇黄龙。仕北周,为营州刺史。曾连结契丹、靺鞨举兵反周。开皇元年(581),与突厥沙钵略可汗合兵攻隋。次年,围北平(治今河北卢龙),文帝
一种用于计时的多级刻漏。宋燕肃于天圣年间设计制造。为解决先前刻漏漏壶漏水后水位变化,影响水压及漏水速度而使时间指示不够准确的缺点,燕肃采用溢流法,严格控制漏壶水位,用若干分水壶制成莲花漏,即在中间一级
书名。北宋王溥等撰。四十卷。记周世宗一朝历史。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诏修是书,参预纂修的有扈蒙、张澹、王格、董淳等,宰相王溥监修。次年书成。已佚。近人缪荃孙有辑本,所录显德二年(955)至六年,才六
清代于云南出资开矿或冶炼者之通称。多系三江、两湖、川广之富商大贾。其投资于开矿者,称为“锅头”、“窑主”或“厂客”;投资于冶炼铜、铁、金、银者,称为“炉客”或“炉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