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
北魏石窟。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部文殊山山谷中。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山,因而得名。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后两山崖壁上,现存窟龛十多个,多已残破。千佛洞、万佛洞两窟较为完整,均属早期北魏支提窟。塑像虽经后代重修,但尚保存早期塑像艺术风格。壁画色彩艳丽,风格典雅。
北魏石窟。在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部文殊山山谷中。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山,因而得名。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后两山崖壁上,现存窟龛十多个,多已残破。千佛洞、万佛洞两窟较为完整,均属早期北魏支提窟。塑像虽经后代重修,但尚保存早期塑像艺术风格。壁画色彩艳丽,风格典雅。
学校名。清同治十三年(1874)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军事工程学堂。学习内容为汉文、外文、算学、绘图、军事、炮法等。光绪七年(1881)改为炮队营。二十四年并入工艺学堂。三十一年由陆军部改为兵工学堂。
或作唐花法。花卉促成栽培法之一。宋代,许多花农已使用此法促成栽培技术。如利用菊花短日照特点,在“菊花大蕊未开,逐蕊以龙眼壳罩之,至欲开时,隔夜以硫磺水灌之,次早去其罩即大开”。还有利用澡堂湿热蒸汽促使
官名。北宋景祐元年(1034)始置,资序同提点刑狱。后省。南宋绍兴五年(1135)复置,后又省。淳熙二年(1175)再置。掌坑冶铸钱之事。
约990—约1068北宋人,字稷臣。宦官。章献刘太后垂帘时,备受宠信。仁宗亲政,出为黄州都监。宋夏战争时,为秦凤、泾原路驻泊都监。后为宣政使、入内都知。仁宗未有嗣,属意英宗。他欲立昏弱者以便操纵。英宗
地名。一作勐角。在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中部、勐董河西岸。勐角,傣语音译,意为“最先开创之地”。清末与勐董同为傣族土目罕氏辖地。光绪十七年(1891)清政府授其土目罕荣高为土千总,属云南顺宁府。
元济南(今属山东)人。由邹平县令、淄州节度使升同知济南路事。太宗八年(1236),为元帅,率济南军攻宋徐州、光州。乃马真后三年(1244),为万户,从宗王按赤带攻濠、蕲、黄等州。宪宗时守睢州、海州等地
战国时魏人。或认为即莫敖子华。继承杨朱“为我”思想。认为诸侯“愁身伤生”而争天下,是不值得的。注重养生,以“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皆得其宜为“全生”,部分得其宜为“亏生”,“六欲”莫得其宜为
周武则天年号,唐中宗李显沿用(705—707)。凡三年。
书名。三国魏阮籍撰。此书认为道法自然,万物自化,主张无为而治。原作散佚,后人辑入《阮嗣宗集》。
土司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在今四川松潘县羊峒。正统七年(1442)曾发生暴动,其后发展颇快。清初时有三舍羊峒土百户,此外还有羊前山三十八寨、中羊峒隆康等十八寨、下羊峒边山等四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