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努瑶
部分瑶族的自称。布努即本地人之意。明代由贵州迁居今广西都安、巴马等地。从事农业生产。明、清属壮族土官统治。奉米罗陀为始祖,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击铜鼓祭之。
部分瑶族的自称。布努即本地人之意。明代由贵州迁居今广西都安、巴马等地。从事农业生产。明、清属壮族土官统治。奉米罗陀为始祖,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击铜鼓祭之。
?—前554春秋时齐国人。上卿高傒之后。事齐灵公为大夫。齐灵公十七年(前565)代表齐国参加邢丘(今河南温县)会盟,支持晋悼公修复霸业。二十五年,出席晋平公召开的溟梁(今河南济源)之会,因赋诗忤晋大夫
①(1238—1279) 又作亦邻真。全名亦邻真监藏。元乌思藏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款氏。帝师八思巴异母弟。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继八思巴为帝师,凡六年,卒于临洮。②(?—1314)元蒙古克烈氏
①指壮丁。即已到服役年龄的人。《宋书·明帝纪》:“宣太后崇宁陵禁内坟瘗迁徙者,给葬直,蠲复家丁。”②明代军士名。(1)即“余丁”、“军余”。(2)明后期边镇大将私人召募、蓄养之兵。给养不取于官府,由主
南海地区风暴潮名。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当潮未尽退之间,飓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唐刘禹锡有《沓潮歌》,歌引说:“元和十年夏五月,大风驾涛,南海
书名。清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维吾尔族人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成书于回历1182年,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至三十四年间。内容主要叙述十七、十八世纪喀什噶尔伊斯兰教显贵和卓家族的历史。有察合
即“帝喾”。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乌撒土司置。治所、辖境同元乌撒土司。属云南省,十六年改属四川省。清康熙五年(1666)改流,改为威宁府。
见“括户”。
隋唐道观名。北周大象三年(581)建置于长安故城(今陕西西安)内,初名通达观。隋开皇二年(582)移至安善坊,称玄都观。早年有道士尹崇住此修炼。崇通儒、释、道学,藏儒书万卷。天宝中,道士荆朏亦住于此,
古城名。在今河南襄城县东三十里。《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襄城县“有西不羹”。参见“东不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