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司马
①州衙佐官,位长史下,同掌统州衙僚属,纲纪众务。唐高宗改州治中置,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下,下州从六品上。显庆二年(657),洛州置。大足元年(701)东都、北都、雍、荆、扬、益州分左、右置,各一人,中宗省,玄宗改少尹,置二人,从四品下。太极元年(712)四大都督府增置一人,分左、右,玄宗改二人,不分左、右,中唐以后常为节度使行军司马。余州司马,多无实任,用为安置贬谪京官。②清代州同的别称。
①州衙佐官,位长史下,同掌统州衙僚属,纲纪众务。唐高宗改州治中置,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下,下州从六品上。显庆二年(657),洛州置。大足元年(701)东都、北都、雍、荆、扬、益州分左、右置,各一人,中宗省,玄宗改少尹,置二人,从四品下。太极元年(712)四大都督府增置一人,分左、右,玄宗改二人,不分左、右,中唐以后常为节度使行军司马。余州司马,多无实任,用为安置贬谪京官。②清代州同的别称。
清代兵制名称。驻守畿辅和各地的八旗官兵,称为“驻防八旗”。顺治二年(1645)始置,以后于各要冲之地陆续增派。各按专城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等为驻防长官,下设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职,统率所
?—492柔然可汗。予成子。永康二十二年(485)继立,号伏古敦可汗(一作伏名敦可汗,意为“恒王”),改元太平。数犯魏边。太平三年(487),部内高车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众十余万西走,自立为王。柔然分兵
五代吴越天宝二年(909)分吴县地置。属苏州。治今江苏吴江市。时筑城于松江(今吴淞江)南北两岸,有南津北津之名,宋并为一城。政和三年(1113)后属平江府。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吴江州,属平江路。
西汉置。治今安徽霍邱县西南。属六安国。三国、西晋为安丰郡治。东晋末废。
蒙古语,意为津汁,汉译祇应。元驿站对乘驿官员、使臣供应饮食,称首思。宿顿者正使每日支米一升,面一斤,肉一斤,酒一升,油盐杂钞十文(后改三十文),从人只支米、面;过路者减半。首思或由站户负担,免其和雇和
唐武德元年(618)置。“取州界甘松岭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治嘉诚县(今松潘县)。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黑水等县地。贞观以后缩小。贞观二年(628)于州置都督府,都督羌族部落崌、懿、嵯、阔、邻等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传为齐桓公所立。因地址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文献以稷门为西门,据考古发现,当是南门)外,故称“稷下之学”,又称“稷下学宫”。学宫规模宏大,堂室寝庖,数目众多,齐威王和齐宣王时,
官制用语。宋代铨选制的一项规定。选人初次改京官,必须先作知县或县令,谓之“须入”。庆元初规定,除殿试头三名、省试第一名外,皆须任县令。五年(1199),又命大理评事已改官而未历县令者,并须作亲民官一次
①唐代设在都城、陪都的馆驿。《资治通鉴》:乾宁二年(895),“王行瑜等杀韦昭度、李谿于都亭驿。”此在长安城内。《旧唐书·吕元膺传》:元膺为东都留守,“留守防御将二人,都亭驿卒五人”。此在东都洛阳城内
唐代法律,盗人财物者,须以加倍财物偿还失主,如盗一尺偿二尺之类,称为倍备。参见“倍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