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县
南朝陈置。治今湖北宜都市,为宜都郡治。隋开皇七年(587)为松州治,十一年改名宜昌。唐武德二年(619),复名宜都,为江州治。贞观八年(634)后县属硖州。元属硖州路,明属夷陵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荆州府。1912年后属湖北省。1987年改设枝城市。
南朝陈置。治今湖北宜都市,为宜都郡治。隋开皇七年(587)为松州治,十一年改名宜昌。唐武德二年(619),复名宜都,为江州治。贞观八年(634)后县属硖州。元属硖州路,明属夷陵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荆州府。1912年后属湖北省。1987年改设枝城市。
刑律名目。唐律列为“十恶”第七条。《唐律疏议·名例·十恶》:“谓告言(告发)、诅詈(咒骂)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分家析产);若供养有阙(供养不周);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
见“江南储材学堂”。
水陂名。在唐河南道颍州下蔡(今安徽凤台)西北一百二十里。与下蔡西北八十里之鸡陂,六十里之黄陂,东北八十里之湄陂,隋末皆堙塞。唐复之,溉田数百顷。
五代时后汉高祖刘知远逢生日,命宰相苏逢吉疏理狱囚以祈福,谓之静狱。逢吉好杀戮,乘机阅囚,无论案情轻重曲直,一概杀之,回报曰:“狱静矣。”
官署名。职掌边塞事宜。汉《郃阳令曹全碑》有塞曹史。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置,以奉泰山之祀,故名。治今山东泰安市东故县。有工官。《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二年(85),幸泰山,“进幸奉高”,即此。自汉至南朝宋为泰山郡治,北魏、东魏属泰山郡,北齐、北周属
南宋皇帝赵惇庙号光宗,“光皇”即光宗皇帝。
中医名词。输,古与俞、腧通,故亦称俞穴、腧穴。(1)泛指全身穴位。见“穴位”。(2)为五腧穴之一。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指此处经气渐盛,犹如水流之注输于深处。
约1241—约1317宋末元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大有,号水云。宋咸淳进士。原为南宋宫廷琴师,元军下临安,随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供奉帝后。时文天祥被俘,监禁狱中,他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至元
一作“䧦”。春秋郑地。故址不详,一说在今河南鲁山县境。《春秋》襄公七年(前566):“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