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国
官名。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自立为吴王,设中书省,置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位在左相国上。吴元年(1367)改百官礼仪,以左为上,遂改原右相国为左相国。明洪武元年(1368)改置为右丞相。
官名。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自立为吴王,设中书省,置右相国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位在左相国上。吴元年(1367)改百官礼仪,以左为上,遂改原右相国为左相国。明洪武元年(1368)改置为右丞相。
官名。隋文帝始置主爵员外郎,炀帝改为主爵承务郎。唐武德三年(620)复旧,龙朔二年(662)改司封员外郎。置一员,从六品上。为尚书省吏部司封司次官。掌同本司郎中。咸亨元年(670)及神龙元年(705)
汉代兵士名称。亦称积射士,即弓弩手。《汉书·王尊传》:成帝时南山有“群盗”,校尉傅刚“将迹射士千人逐捕”。颜师古注:“迹射,言能寻迹而射取之也。”东汉时郡国亦有迹射士,常征戍屯边。
官名。即水部郎中,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水部郎中。
春秋楚邑。战国时属魏。即今河南鲁山县。《史记·楚世家》:肃王十年(前371),“魏取我鲁阳”,即此。西汉置县。
唐乾封二年(667)改乐沙县置。一说乾封二年改乐沙县为怀义县,天宝二年(743)改为来宾县。治今广西来宾县东南。以“在都泥(江)北,来宾水东,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志》)。为严州治。北宋开宝七年(97
?—1214金博州博平(今山东聊城东北)人,字忠嗣。大定进士。历任汾阳军节度副使、同知东平府事、山东安抚使。宣宗即位,升参知政事。贞祐二年(1214),曾建议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旋卒。
战国时中山国相。赒或释为赒。文献不载。据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中山王鼎、壶及壶铭文,他约历成王、王、王
元代诸王封号。授驼纽金镀银印。中统二年(1261)不花受封。
清雍正八年(1730)改永昌道置迤西道,驻大理府城(今云南大理市),辖大理、楚雄、顺宁、丽江、永昌、景东、蒙化、永北、鹤庆、姚安十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永北改厅。三十五年裁姚安府;改鹤庆为州,
①战国秦邑。在今陕西韩城市东南黄河边。《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十年(前415),“补庞,城籍姑”。亦作繁庞。曾为魏占。同表:魏文侯十三年(前433),“公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后复属秦。《史记·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