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护府

都护府

官署名。汉朝有西域都护府,详“西域都护”。唐朝分置于边境地区,有大都护府、上都护府之别,设大都护、副大都护或都护、副都护等官,管辖区境内军政及民族事务。属官有长史、司马、录事及功、仓、户、兵、法诸曹参军事等。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于湟州置陇右都护府,以熙河兰会路都监为陇右都护,职掌同沿边安抚司,下设同都巡检使一人。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于畏兀儿亦都护之下置畏兀儿断事官,十八年改领北庭都护府,二十年改称大理寺,二十二年复称大都护府。主管畏兀儿旧领州城及畏兀儿人入属汉地者之词讼。设大都护为长官,从二品。下设同知、副都护等官。明初金吾侍卫亲军置,掌各亲军卫,后废。


官署名,西汉宣帝始置,为西域都护的官署。掌护南北道三十六国,为汉驻西域的最高官署,都护为长官,下有副校尉、丞、司马等。后废。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复置。晋和南朝也置。唐朝,置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置大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掌辖境内的防务、行政和各族事务。元都护府置大都护、同知、副都护、经历、都事等,掌管旧州城及畏吾儿(维吾尔)居汉地者的诉论事。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耿恭传》、《新唐书·百官四·大都护府》、《元史、百官五·都护府》、《通典·职官·州郡上·都护》及“大都护府”条。

猜你喜欢

  • 明法

    ① 或称“明律令”,即通晓法律。汉朝选举科目。时诏令察举人才,所设科目有明习法令一项,即为明法之始。明法者多任以与司法、监察有关的职务,如御史、御史中丞。唐、宋取士之科皆有明法。唐试律七条、令三条,全

  • 封国

    政区名。在商代亦称方国,是商与西周时期王畿以外的分封区域。封国对王室是从属关系,是后世地方政权的初期形态。参见“分封制”。

  • 骏马监

    官署名。也用作官名。《汉书·傅介子传》:“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太仆属官有骏马令、丞、当为骏马监主管。东汉省。官署名,也是官名,汉置,掌养骏马。《汉书·傅介子传》:“元凤

  • 和戎将军

    官名。①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普通六年 (525) 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一班。陈沿置,拟七品,比秩六百石。②南朝梁武帝大通三年(529)置,专施用于境外,地位较高

  • 四等考第

    唐代考课之制,对于流外官的考核,以行能功过分为四等:清谨勤公为上,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下。

  • 俸满

    任官制度。明清官员任职满一定年限后可酌情升调,称“俸满”。清制,京官以历俸二年为俸满,外官以历俸三年为俸满,并以俸满作为等待补缺的选班之一。

  • 杓窊印

    辽朝印信。杓窊意为鹰,以鹰鹘作印纽,取疾速之意。有征伐,往往赐将帅用之。

  • 主管排岸司

    官名。宋置,属司农寺,掌水运纲船输纳雇直等事。见《宋史·职官五·司农寺》。官名。宋代司农寺所属有排岸司,以主管排岸司为主官,掌水运纲船输纳雇直之事。

  • 受给库

    官署名。元朝置。始设于世祖至元十三年(1277),掌京城内外营造木石等事。秩正八品。隶工部。置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元代工部所属机构。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秩正八品、掌京城内外营造木石等事

  • 钦天监主簿厅

    明清钦天监的内部事务机构。其主官为主簿,秩正八品。明制员额一人,清设满、汉各一人。清制,凡本监章奏、文移,颁发各项应用物品、保管图书、天文生升补任用以及工役管理均为其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