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辟雍

辟雍

学校名。商、周为天子所设大学。东汉以后,历代设为皇家祭祀之所。唯北宋末年设为太学的预备学校,徽宗崇宁元年(1102)于汴京城南置,亦称太学之外学。收纳各路贡士三千人,原太学外舍生也转入此学。每年进行考核,合格者升入太学。设四讲堂,分一百斋,每斋三十人。由国子监祭酒总管,另置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学正、学录各五人。三年,置辟雍大司成一人,四年改为太学大司成。宣和三年(1121)罢,其学生归入太学为外舍人


官学名。(1) 西周时周王直属的大学。设立在王城的南郊,四周有水环绕;中间高地建有厅堂式的草屋,叫做明堂;附近有广大的园林。园林中有鸟兽聚居,水池中有鱼鸟集居。学生都是西周王室的子弟和贵族子弟。一般是十五岁入学,修业九年,到二十四岁时毕业。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六艺之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这是因为西周的统治者所要求的统治人才必须具备统治奴隶的才能和作战的本领。西周统治者要用礼、乐来巩固内部组织和统治民众,也要用武力来镇压民众的反抗。所以课程中首要的是礼、乐,其次是射、御。因为当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箭与兵车,所以就需要训练使用战车和弓箭的甲士,这种甲士又只能由贵族充任。所以贵族子弟在大学里必须学习射箭和御车。书、数则是由于社会生产、文化的发展而增加的教育内容。西周当时是政教未分,官师合一,辟雍由负责祭祀、典礼之事的礼官——乐正负责。有师氏、保氏、乐师等担任教师之职,师氏本来是高级军官,由于射是辟雍的主要教学内容,属于军事训练性质,就得由师氏来兼任,西周后期乐官也开始称为师,正因为西周教育处在官师合一的阶段,学校不是专设的教育机构,所以辟雍同时也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实际上就是当时贵族公共活动场所。不过在辟雍中举行的政事活动常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周王常率领贵族在辟雍举行各各典礼,如乡饮酒礼和射礼。乡饮酒礼在于尊重老年人,乡射礼在于奖励有武功的人和练武,用以加强贵族的团结,并起到教育贵族子弟的作用。辟雍还举行献俘的庆功典礼,其目的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和激发贵族子弟习射、习御的积极性。西周后期辟雍逐渐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院:环水之处为中院,称为辟雍,举行典礼与集会都在这里;水南为南院,称为成均,为习乐之处;水北为北院,称为上庠,为习书、算之处;水东为东院,称为东序,为习射之处;水西为西院,称为瞽宗,为演礼之所。五院以辟雍居中为最尊,成均在南亦尊,故统五院可名为辟雍,亦可名为成均。(2)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于汴京城南郊建立辟雍,外圆内方,有屋一千一百七十二楹,为太学的外学,诸路贡士先入外学,员额三千人,原属太学的外舍生也转到外学学习。其性质犹如近代大学的预科。每年进行考试,合格者升入太学。外学有四个讲堂,学生分成一百斋,每斋三十人。置辟雍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学正、学录各五人,总领于国子监祭酒。三年(公元1104年)置辟雍大司成一人,次年改为太学大司成。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罢辟雍,学生归入太学为外舍生。

猜你喜欢

  • 云麾将军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置为将军名号,与武臣、爪牙、龙骑将军取代旧置前、后、左、右将军,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第十八班。陈沿置,为二十五号将军之一,四品,秩中二千石。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置为从

  • 列兵

    士兵名。国民党政府设置,见“兵(3)”。

  • 上都生料库提点

    官名。元置,隶尚食局,秩从五品。掌收受弘州,大同虎贲、司农等岁办油面,大都起运诸物,供奉内府,放支宫人宦者饮膳。设提点一人为主官,下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一人。

  • 诸冶西道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诸冶西道署”。

  • ①官名。殷朝始置,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春秋沿置,为王室总管·掌王家内外事务,传达君王王后之命。后为官吏通称,百家之长称太宰或冢宰,卿大夫家臣之长称家宰,卿大夫采邑总管称邑宰,都邑长官如中都宰,以及膳

  • 路局总办

    官名。清末各官办铁路长官或副长官。光绪年间兴办铁路,各路多于督办下置总办,三十三年(1907)始独置。一至二人不等。无品级规定。总司该路事宜。

  • 十团营

    军事编制。明景泰元年(1450)选原京军三大营(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精锐改置,每营设都督一,号头官一,都指挥二,把总十,领队一百,管队二百,于三大营都督中推一人充总兵官,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

  • 二等出使大臣

    见“出使大臣”。

  • 五正

    官名。五官之长。一说为木、火、金、水、土五行官长。殷朝始置。春秋时晋国沿置。《左传·定公四年》: “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职官五正。”《隐公六年》: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杜预注: “五正

  • 起复

    ①官吏因父母丧去职而重新被起用,称为起复。《晋书·卞壶传》:“遭继母忧,既葬,起复旧职”。宋朝文官父母丧制未终,朝廷起用,先授以武官,系衔添加“起复”二字,然后恢复原来官阶; 直接授以原官者,衔前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