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水衡都尉

水衡都尉

官名。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始置,秩二千石。初欲以主盐铁收入,因杨可告缗后上林苑保管财物众多,乃令主上林。凡上林诸机构、库藏,离宫禁苑农田水池禽兽及供宗庙用牲,均归其职掌。元鼎四年悉禁郡国铸钱,专令其属官上林三官铸钱。与少府并为皇帝私府,同掌帝室财政。原属少府的帝室收入大部分转归水衡掌管。官职亲近,甚受皇帝重视。有丞五员,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辨铜令、丞及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甘泉上林都水等长、丞。成帝建始二年(前31)省技巧、六厩官。新莽改名“予虞”。东汉省,其财政职掌归大司农,上林苑职掌并入少府。每年立秋躯刘之日暂置,以他官代摄,事讫即罢。三国魏复置 (或说有前后左右中五人),职掌与汉不同,主管全国水军舟船器械,六品。别有都水使者、河堤谒者管理陂池灌溉河渠。西晋初省并入都水台。惠帝元康(291—299)中复分置,六品,多以都水使者兼领。南朝省。宋孝武帝一度省都水官,改置水衡令,旋罢,复置都水官。《南齐书·明帝纪》又谓: “并诏水衡量省御乘。”未知其详。北魏初与都水使者、河堤谒者并置,职掌不详,从五品中。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以后罢。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都水监为水衡监,改都水使者为水衡都尉,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都水使者。参见“都水使者”。


官名。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俸比二千石,掌上林苑,有五丞。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等长丞。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东汉省之,并其职于少府。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猜你喜欢

  • 奉常丞

    官名。秦、西汉置,为奉常佐贰,秩比千石。景帝时改名“太常丞”。官名,秦置汉因之,为奉常副长官,佐奉常掌宗庙礼仪。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丞。属官有太乐、太视、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及诸庙食官令丞等。见

  • 司隶台

    官署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置,长官司隶台大夫一员,掌巡察纠劾之事。别驾二员,分察东都及京师。刺史十四员,巡察畿外。诸郡从事四十员,佐刺史巡察。所掌六条: 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力,二察官人贪残害政

  • 掌珍

    官名。唐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功局。正八品,员二人,为司珍,典珍之佐。协掌金玉珠宝财货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后尽归其职于宦官。女官名。唐、金都设此官,正八品

  • 行政院秘书长

    官名。为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外的长官。见“行政院秘书处”。

  • 削职为民

    官员降罚方式之一。明制,经考察属于贪酷的官吏,削除其名籍,使为平民,称为削职为民。

  •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宰相职衔。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时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遂有此称,中宗神龙元年(705)复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

  • 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四品,掌常州、湖州二路茶园户二万三千,采种茶叶,供应内府。隶宣徽院。设于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下辖七提领所,每所设正、同、副提领各一员

  • 虞人

    官名。同“吴人”。西周置。“虞”,春秋战国沿置,多称“虞人”。掌山泽、苑囿之官。《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候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国语·周语中》: “虞人入材。”韦昭注: “虞人,掌山泽之官

  • 行破贼都尉

    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领兵征伐或镇守。行:代行某某职事。《三国志·吴书·凌统传》:“(孙权)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

  • 奚监军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奚六部监治官,主兵事。亦称“奚王府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