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节官
官名。宋朝少府监属吏,员二人,掌旌节制造之事。
官名。宋少府监所属有旌节官二人,掌旌节之事。
官名。宋朝少府监属吏,员二人,掌旌节制造之事。
官名。宋少府监所属有旌节官二人,掌旌节之事。
汉朝官吏丧假之谓。汉初有“宁告之科”。哀帝即位后诏令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以居家服丧。东汉光武时“绝宁告之典”。安帝元初三年(116)令大臣得行三年丧,建安年间复废。
系官印的黑色丝带。汉朝亦用作中级官吏代称。西汉官秩比六百石以上至千石之大县令、郡丞、长史、都尉丞等皆授铜印墨绶,故名墨绶长吏。成帝绥和元年(前8),一度令县长、侯国相改用墨绶。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用
官名。即“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司勋侍郎置,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名司勋郎中,为吏部司勋司长官。官名。隋文帝置司勋侍郎,隋炀帝改为司勋郎;掌官吏勋级。见《通典·职官五·吏部尚书》。
官名。三国魏置。皇帝出巡或出征时,尚书台部分官员随车驾而行,置此主持随行尚书台的日常事务。陈群曾以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任之。见《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职类“录尚书事”。官名,三国魏置。皇帝
官名。北宋群牧司长官,以枢密使或副使兼任。参见“群牧司”。
官名。东魏置。掌邺城宫殿的营建,属营构大将。见《魏书·张熠传》。
见“磨勘院”。
官名。隋朝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军府及东宫领兵开府、仪同府所统乡团次官,置二员。
见“鸿胪寺左寺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