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小侯

小侯

周朝边远地区的诸侯国君。《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郑玄注: “谓戎狄子男君也。”孔颖达疏: “小侯,谓四夷之君,非为牧者也。”


1、东汉指有侯爵的外戚之子弟,或将承袭侯爵的外戚之子弟;因非正式封侯,故号小侯。《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是岁,大有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注:“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后汉书·孝桓帝纪》:“二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庚午,大赦天下。赐河间、勃海二王黄金各百斤,彭城诸国王各五十斤,公主、大将军、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将、大夫、郎吏、从官、四姓及梁邓小侯、诸夫人以下帛,各有差。”《后汉书·邓禹传》:“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帝分禹封为三国:长子震为商密侯,袭为昌安侯,珍为夷安侯。禹少子鸿,好筹策。永平中以为小侯。引入与议边事,帝以为能,拜将兵长史。”《后汉书·马援传》:“(马防)子钜,为常从小侯。”注:“以小侯故,得常从也。”

2、指少数民族的首领。《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注:“小侯,谓四夷之君。”

3、指小诸侯。《史记·汉诸侯王年表》:“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管子·大匡》:“败狄,其车甲与货,小侯受之,大侯近者,以其县分之。”

猜你喜欢

  • 保林

    内官名。汉元帝始置,秩视百石。南朝宋孝武帝置,为太子内职之一。南齐高帝建元三年 (481)太子宫置三内职,比保林为第二等,位比五等侯。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为增级十四之第十四级之一,俸百石。保林,意

  • 如京副使

    官名。五代置为诸司使之一。宋初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属西班诸司使。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官名,改武略

  • 李官

    官名。又称“李”或“理”。上古时代掌狱讼的法官。周朝设置或称“士”或“司寇”。《鹖冠子·近迭》:“苍颉作法,书从甲子,成史李官。”陆佃注: “成史,盖以狱成告于正者。李官,士师也。”

  • 右外兵郎

    官名。西晋分外兵郎置,为尚书省右外兵曹长官通称,亦称郎中,六品。属五兵尚书。东晋、南朝省并“外兵郎”。北魏复置,属七兵尚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品上;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

  • 道录司

    官署名。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元朝设于各路,掌管所属道人。如有道士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会同地方官府共同处理。以道录为长官,下设书吏、公使人等。明朝设于洪武十五年 (1382),为掌管道人之最高机构,录于礼

  • 吏部郎中

    官名。① 魏晋南北朝与吏部郎互称,为尚书省吏部曹长官。参见“吏部郎”。②吏部头司吏部司长官。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改选部郎置,员二人。一掌考定核实文官资历档案班秩阶品告身,一掌选补流外官。高宗、

  • 邮传部左右侍郎

    官名。清末置,左右各一人,为邮传部的副长官。见“邮传部”。

  • 正选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乃月选官员班秩之一。凡内外官缺出,以正班之员选补。单、双月选官缺,分别以进士、举人、恩贡、拔贡、副贡、荫生、散馆庶吉士、满教习、教习及捐输、应升、俸满即升、卓异、俸深、议叙、降调、

  • 右厩闲长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驾部中大夫右厩上士属官,正一命。

  • 方正

    汉朝选举科目。始于文帝前二年 (前178),两汉因之,多与贤良并称为贤良方正。晋朝沿袭此制。清朝科举中有孝廉方正之名。汉朝选举官吏的科目之一。汉朝取士之制有方正科,始于汉文帝,多与“贤良”合称“贤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