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宫正

宫正

官名。① 《周礼》天官之属。《周礼·天官·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为之版以侍。”②三国魏改御史中丞置。《三国志·勋鲍传》:“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宣王并举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③北周东宫属官。分置左、右,掌匡正辅弼太子。④宫内女官。唐朝置一人,正五品,掌宫内戒令、纠禁、谪罚等事。宋真宗时沿置,掌总领宫内格式及纠正、推罚之事。金朝置二人,正五品。明洪武五年(1372)置二人,正六品,为官正司长官。十七年,改为一人,正五品。掌纠察宫闱之事。永乐(1403—1424)以后,其职归于宦官。逐废。


官名。1、周置,为宫官之长,总掌宫中之事。《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八人。”注:“正,长也,宫正主宫中官之长。”

2、三国魏置,即汉御史中丞。《三国志·魏书·鲍勋传》:“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宣王并举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3、北周置,为东宫属官,分左右,掌辅佐太子、纠正过失。

4、唐置,为宫官,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正之品。见《新唐书·百官二·宫官·宫正》。其后,宋、金、明皆置,掌宫中纠察等事。

猜你喜欢

  • 大都尚酝局提点

    官名。元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置御酒库,属光禄寺。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为尚酝局,秩从五品,掌酝造诸王百官酒醴。设提点一人为主官,下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一人。

  • 陷阵都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初曹操置,领兵,随从出征。《三国志·于禁传》: “拜(禁)陷阵都尉,从讨吕布于濮阳。”

  • 门卫使者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监定安公、定安太后第馆。汉平帝子刘婴时,王莽篡位后称刘婴为定安公,以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以故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改光明宫为定安馆,使定安太后居之,置门卫使者监视,以防有变。《汉

  • 冢司土

    官名。西周置。为师旅中掌管土地事务的长官。《曶壶铭》: “王乎(呼)尹氏册命曶,曰‘更乃祖考作冢司土于成周于八师。’”参见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和‘八自’及其屯

  • 期门郎

    官名。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初置,武帝以微行,选材力之士执兵送从,期之诸门,故名期门,位比郎,亦称期门郎。无员,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后1)更名虎贲郎。三国魏复置,属虎贲中郎将,七品 (一说三

  • 司士上士、中士

    官名。见“司士中大夫”。

  • 左勋侍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勋侍下士”。

  • 军谘府第一厅

    官署名。清宣统元年(1909)设于军谘处,三年改隶军谘府。掌国防、要塞、编制、出师计划、参谋官、陆军大学堂事宜。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四科。置厅长一人,禀承军谘大臣统辖各科。

  • 内郡

    亦称内郡国。汉朝版图内缘边诸郡以外的郡国,与缘边诸郡即外郡相对而言。内郡和边郡所实行的政策有所不同。如成帝时,内郡举方正,北边二十二郡则举勇敢士。

  • 路兼理司法长官

    宋制,于诸路设监司,除提点刑狱司专掌司法事务之外,还有安抚使、转运使和各种提举使,都是兼理司法的长官。各州、府的狱讼案件,照例要按期申报各监司。这许多监司衙门,都是各州县的监督机关,对于疑案随时可以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