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宗师

宗师

官名。①掌管宗室事务的官员。西汉末亦名宗卿师,郡国皆置。时王莽居摄,以其监视刘姓宗室活动。由二千石中选有德义者充任。纠察教训宗室。有不从教令者,因邮亭书言宗伯以闻。晋朝沿置。武帝咸宁三年(277)因宗室殷盛,无官统摄,仍置,一人,总领宗室事,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自行处理,大者随事奏闻。各郡国不置。多以太宰、三公领之。东晋称大宗师,地位甚重,在宗正之上。北魏亦置,职如中正,辨别姓族、门第、谱系、品举人才。均以诸王领之,地位甚崇。西魏称大宗师。北齐设,其制不详。北周称宗师中大夫,隶天官府,统辖小宗师下大夫,小宗师上士、中士,宗正上士、中士、下士等。隋朝废罢。②明清时提学官之俗称。参见“提学”。


1、官名,汉置,为宗正及郡国佐吏,掌训导宗室子弟及郡国宗人。《汉书·平帝纪》:“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考察不从教令有冤失职者,宗师得因邮亭书言宗伯,请以闻。

2、官名,晋置,掌皇室戚属。《通典·职官七·宗正卿》:“两汉皆以皇族为之,不以他族。魏亦然。晋兼以庶姓。咸宁三年,又置宗师,以扶风王亮为之,使皇室戚属奉率德义,所有施行,必令诰之。东晋省之。”

3、官名,北魏置,掌辨别宗族,推举人才。《魏书·官氏志》:“宗室立宗师,亦如州郡八国之仪。”

4、尊称。明朝尊称提学为宗师。明朝提督学道主持分省考试,故称宗师。明凌濛初《初刻拍案警奇·卷十·韩秀才乘乱聘娇妻 吴太守怜才主婚姻》:“目今提学要到台州岁考……宗师起马牌已到。那宗师姓梁名玉范。”注:“宗师,提学的尊称。”

猜你喜欢

  • 官刑

    惩处官吏的刑罚。① 谓鞭刑。《尚书·虞书·舜典》: “鞭作官刑。”孔安国传: “以鞭为治官事之刑。”②对官吏黜陟废置等惩处之法的泛称。《周礼·天官·大宰》: “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史记·五帝本纪》

  • 苑啬夫

    官名。战国秦置。主管苑囿。《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苑啬夫不存,县为置守,如厩律。”

  • 司火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司爟下士二人, 掌理用火的政令,国中有失火的或擅自焚烧野草的,要加以刑罚。北周依《周礼》置司火中士,正二命;司火下士,正一命。属夏官府兵部中大夫。

  • 北面朝官

    辽朝北面官类名。为主持辽北面中央大政的政府机构总称。有契丹枢密院,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宣徽北、南院,大于越府,大惕隐司,夷离毕院,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文班司,阿札割只。辽朝重北轻南,所以北面

  • 咨议局议员

    官名。清末各省咨议局成员。宣统元年(1909)依《各省咨议局章程》,采复选制产生。数额按各省取进学额百分之五并参酌漕粮数确定,多者(顺直)一百四十人,少者(新疆)三十人。掌参与咨议局职权内议案的提出,

  • 司宫

    官名。周朝置。①太宰所属掌宫庙之吏。《仪礼·公食大夫礼》: “司宫具几。”郑玄注: “司宫,大宰之属,掌宫庙者也。”孔颖达疏:“大宰之下有宫人,掌宫中除汙秽之事,即此司宫。”② 宫内阉官之长。《左传·

  • 北部司马

    官名。①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中曹操置。时分入居塞内的匈奴为左、右、南、北、中五部,部立其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参见《晋书·北狄传》。②十六国后燕置。《晋书·冯跋载记》:“ (冯跋

  • 劝课大夫

    官名。十六国后赵石勒置。《晋书·石勒载记下》:“以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劝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

  • 他沙勒哈番

    即“拖沙喇哈番”。

  • 檄告喻之

    官名,三国魏置,掌传达晓喻朝廷文书政令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遣塞曹援史张政等因赍诏书黄幢,拜假难升米为檄告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