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兴县知县

大兴县知县

官名。大兴县为明清二京县之一,以知县为主官,掌一县之政,员额一人,秩正六品。清制县署设于京师安定门迤南的教忠坊,所属有丞一人,秩正七品,设署于礼贤镇,有攒典一人佐之;典史一人,掌监狱事务,秩未人流,设署于县治大门内,有攒典一人佐之。巡检司三:采育巡检司,驻采育镇;礼贤巡检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驻礼贤镇,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移驻霸州信安镇;一为黄村巡检司,驻黄村镇。各设巡检一人,秩从九品;攒典各一人佐之。庆丰闸闸官一人,秩未入流,设署于闸门之南,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设。县署的内部机构,据《光绪典事例》卷一百二十二记载,分承发房.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及仓房、库房,分别设经承一至四人。

猜你喜欢

  • 司武中士

    官名。北周置,司武上大夫属官,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

  • 大鹾侯

    明朝盐运使及运同之别称。

  • 南路都统司

    参见“都统司”。

  • 宣奉大夫

    官名。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改左光禄大夫置,为正三品文臣寄禄阶官。参见“光禄大夫”。文散官名。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置,秩正三品。

  • 上林署令丞

    官名。隋唐与元为上林署的正副主官,金代地位在上林署提点之下。参见“上林署”。

  • 奉常寺

    官署名。即太常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太常寺。参见“太常寺”。官署名。唐龙朔二年(公元(22年),改太常寺为奉常寺,以奉常寺正卿与奉常寺大夫为正副长官。咸亨元年(公

  • 经略

    官名。① “经略使”简称。②明置,为朝中派出总制一方军务的重臣,称经略某地或某军务,后渐成官名。始于永乐十年 (1413) 侍讲杨荣经略甘肃。多以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官出任,权力极大。清初曾沿置,中叶

  • 管理太常寺事大臣

    官名。清朝太常寺之主管官。雍正元年(1723)设。由大臣内特简。乾隆十四年(1749),始定由礼部满尚书兼领。掌管坛庙祭祀礼仪及遴补本衙门官吏。光绪三十二年(1906),太常寺并入礼部,遂裁。官名。清

  • ?工下士

    官名。 西魏、 北周冬官府司玉下大夫��工中士佐官,正一命。

  • 左将军从事中郎

    官名,汉置,掌参谋议论。左将军从事中郎,意即左将军属下的从事中郎,从事中郎,为将军属官,位在长史、司马下。《后汉书·百官一·将军》:“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职参谋议。”《三国志·蜀书·麋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