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诸侯封地。《孟子·离娄上》: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赵岐注:“国谓诸侯之国。”《周礼·天官·大宰》: “以佐王治邦国。”郑玄注: “大曰邦,小曰国。”②封君采邑。春秋、战国时卿大夫采邑及汉代诸侯王、列侯所食封邑皆称国。


政区名。(1)指王城和国都。西周和春秋时期,王畿内划分国和野两大区域,以郊为分界线,郊以内是国中及四郊,郊以外是野。在王城和国都的城郭以内称为“国中”,在城郭以外,有相当距离的周围地区称为郊或四郊。对野而言,以王城为中心,连同四郊的乡在内,总称为国。(2)商和西周时期诸侯的领地,见“方国”、“封国”。(3)汉以后诸侯王的封地,见“王国”、“侯国”。

猜你喜欢

  • 内阁汉票签处

    清代内阁内部机构。掌校阅汉文本章,撰缮汉文票签;记载汉文档案,除与满票签处合记《丝纶簿》、《上谕档》外,将内外官员奏准施行及交部议复者,别录一册,叫《外纪簿》,以备参考;撰拟御制文字,如制、诏、诰、敕

  • 征西前将军

    官名。明朝军制,大同地区总兵官挂印称将军者,曰征西前将军。参见“总兵”。

  • 典校

    官名。三国吴孙权黄武(222—229)中置,属中书省,由中书郎充任,故亦称中书典校、典校郎,负责审理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并监察群臣过失,后来发展到控制大臣案件的刑讯及处理。时亦称此为校曹、校官,因其与曹

  • 银符

    即银牌,又称平银牌。参见“牌符”。

  • 礼乐长

    官名。东汉置,为王国属官,掌乐人,秩比四百石。官名,为王国官属,秩比四百石,掌管乐人。见《后汉书·百官志五》。

  • 牛吏

    官名,西汉末年赤眉起义军的小官吏,掌牧牛及饲草。《后汉书·刘盆子传》:“盆子与(兄)茂留军中,属右校卒史刘侠卿,主刍牧牛,号曰牛吏。”

  • 庆丰司郎中

    清朝内务府庆丰司之主官。额设二人。掌司事。

  • 入流

    品官制度。隋唐至明清各朝用指官吏由无品级到有品级的变化,也泛指取得品级的官吏。以从九品为入流界限。没有取得品级者则称未入流、不入流、流外。隋唐时吏员经过考铨以后可以递升为流内官,称为入流。宋代称进入仕

  • 左曹员外郎

    ① 宋朝司封、司勋、考功、度支、金部、仓部、祠部、主客、膳部员外郎之统称。② 官名。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置,属户部,员二人,佐理户部左曹之事。

  • 奏辟

    即“辟差”。宋代授予官吏差遗的方式之一,即“辟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