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参政

参政

①宋、辽、金、元“参知政事”省称。②官名。明朝各布政使司置,从三品,位在布政使之下。分左、右,无定员,随事增减。掌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驿传、水利、抚民等事。清入关前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衙门置,为副长官。太宗天聪五年(1631)始置于六部。崇德元年(1636)复置于理藩院、都察院。三年,各部院分设左、右参政,员额不等。为各部院之副长官,佐长官承政掌部院事。顺治元年(1644)改用汉官名,六部及理藩院之左、右参政分别改为左、右侍郎,都察院改为左副都御史。


官名。1、参政是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唐朝初年,实际担任宰相的偶尔用此名;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称“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初在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才成为定制,与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同知枢密院均称知政官,虽品级不同,但实际都是宰相的副职。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废,南宋时又恢复。2、元朝在中书省、行中书省设参政,位在令下,为副贰长官。明朝在各布政司设左右参政,位在布政使下。清初各部也设参政,后改称侍郎。3、民国初袁世凯统治时期设参政院,其成员称参政;其任务为应大总统咨询,审议重要政事;不久即废除。见《宋史·职官一·参知政事》、《元史·百官一·参政》、《明史·职官四·承宣布政使司》。

猜你喜欢

  • 国师

    官名。新莽始建国元年 (后9) 置,位上公,与太傅、太师、国将同为四辅。刘歆曾任此职。东汉初。彭宠自立为燕王,亦置。西夏、元朝为佛教僧侣官衔。西夏国师曾主持译经。元多授吐蕃高僧。其位低于帝师,高于司空

  • 提点医药饮食

    幕职名。宋置,见“点检医药饮食”。

  • 秘府

    宫廷中收藏图书典籍之所。《汉书·刘歆传》:“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三国吴设秘府中书郎、秘书郎等官管理其藏书。后亦作为秘书省的别称。官署名,即宫中图书馆

  • 操江

    官名。明朝设此官,又名提督操江,掌管江防事务。以副佥都御史任之。

  • 南寺

    官署名。明朝南京大理寺的省称。因与北京大理寺相别,故名。

  • 仆人正

    官名。春秋战国置。仆官之长。《仪礼·大,射》:“仆人正徒相大师”。郑玄注:“仆人正,仆人之长。

  • 郡国

    1、指郡和王国。皇子封王,其封地一般为郡,但不称郡,而曰国。《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2、指郡太守和王国之相或国王。《后汉书·百官志五》:“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

  • 司士参军

    官名。即“司士参军事”。

  • 崇文院勾当官

    官名。以内侍二人充任,通掌三馆图籍事。

  • 扬武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兴平(194—195)间曹操置。为领兵武职,曹洪自鹰扬校尉迁此。三国吴亦置,孙奂以此领江夏太守。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为领兵将官,掌护卫和征伐。《三国志·魏书·曹洪传》:“以前后功拜鹰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