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八旗兵

八旗兵

清代驻防京师和各战略要地的军队。清太祖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后改牛录章京, 即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后改甲喇章京,即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即都统), 每一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梅勒章京,即副都统),领兵七千五百人, 为一旗。在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时,只有黄、白、红、蓝四旗; 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增至八旗,计有六十万人。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的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所谓“镶”,是在原纯色旗的周围,再以别种颜色镶边。黄、白、蓝三色,均镶以红边,红色的镶以白边,合起来共为八旗。八旗有一定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 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并按方向定其位置,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为右翼。其后佐领之数增至四百,而旗数不变。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分设蒙古八旗, 兵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人;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分设汉军八旗,兵二万四千零十人。以后佐领愈增,各旗也分设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 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 组成亲军, 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之制,以八旗都统直辖的为骁骑营;不归都统指挥、另置总统或统领统率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统领除统辖八旗步军外, 兼辖一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十余万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共十七万七千余人,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

猜你喜欢

  • 审计部

    官署名。民国时国民政府置,属监察院,掌理审核监督全国政府各机关的会计。设部长、副部长各一人,审计九至十二人,协审十二至十六人,稽查八至十人。下设秘书处和三厅,分司办事。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监察院

  • 漆署令丞

    官名。梁少府卿所属机构有漆署,掌油漆之事。置令及丞为正副主官。

  • 同知太常礼院

    官名。宋置,为太常礼院的副长官。见“太常礼院”。

  • 苇荡营参将

    官名。清代江南河道总督所属有苇荡营,设参将,掌率兵采芦苇以供堤防等用。见《历代职官简释·苇荡营参将》。

  • 太仆寺

    官署名。北齐始置,中央行政机构九寺之一,为管理宫廷车马、全国畜牧业的事务机构。政令仰承尚书省殿中尚书所辖驾部曹。设卿、少卿、丞各一员,辖骅骝,左、右龙,左、右牝,驼牛,司羊,乘黄,车府诸署,领司讼、典

  • 常务次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设置,见“政务次长”。

  • 堤官

    吏员名。明清时山阳县(明代属南直隶,清代属江南)有堤官一人,秩未入流,掌守护河堤。

  • 院使

    官名。明朝各院长官。朱元璋吴元年(1367)于太史院、太医院置,均正三品。洪武元年 (1368)罢太史院使。十四年,改太医院使为令,二十二年复改令为院使,正五品。掌太医院之事。

  • 巡按使公署

    官署名。北洋政府设置,依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布的《省官制》规定,改民政长为巡按使,改省行政公署为巡按使署,为全省最高行政官署。取消行政公署原设各处司,而在巡按使公署内设置政务厅,作

  • 王内史

    皇子封王,其郡为国,内史掌治国民。成帝省内史,更令相治民。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