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任官的学艺限制

任官的学艺限制

官吏任用限制之一。汉魏以来吏员的补用,多注重学识。汉初规定,学童能背诵经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武帝时又规定,凡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可补为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若员额不足,还可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规定, 凡年未满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华,则不限年次。唐代在任用时对于某种特殊官职往往指定须有某种学识与艺能,如司法官员,须用明闲理法者;选取县令,注重于才堪政理者;选取秘书省、宏文馆、崇文馆、左右春坊、司经局的校书郎与正字,则以老行贞进艺学精通者注拟。五代时亦有此类规定。

猜你喜欢

  • 六部书

    官名。太平天国前期,东、北、翼三王府所属六部主官称为六部尚书,燕、豫二王府所属六部主官有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合称为六部书。后期六爵所属似亦有六部书。例如太平天国文书《名册三十五件》中载

  • 理卿

    大理卿简称。

  • 典牝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驾部中大夫属官,员一人,掌牝马的饲养,下设典牝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副催总

    见“苑副”。

  • 和尚功德司

    官署名。西夏置。管理佛教事务的三功德司之一,次等司。负责全境僧人事务。与出家功德司共有六国师为正使,另有四副使、六通判、六承旨。

  • 孝廉方正科

    科举制科之一。清代设置, 属于贤良忠直类。始于康熙六十一年 (公元1722年),雍正帝即位,诏直省各府州县卫各举察之,赐六品服被召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浙江、直隶、福建、广西各荐举二人,用为

  • 大常侍

    非正式官名,是一种带有官职性的称号。侯渊很有才辩,汉元帝时,佐石显等领中书,因中书掌图书秘记及章奏等事,故号称大常侍。见《后汉书·侯霸传》。

  • 司更大夫

    官名。即太子率更令,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率更令。官名。唐置,见“司更寺”,

  • 文官普通考试委员会

    考试机关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一月九日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和《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规定文官普通考试由中央和地方分别办理。中央各官署及其直辖各地方官署需要人员时,由各官署长官就署

  • 十四博士

    东汉所置教授《五经》的十四位博士(学官)。《后汉书·儒林传》:“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