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司

三司

①官名合称。东汉、唐朝、辽朝等以称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唐朝又为太子内官司闺、司则、司馔合称。②官署名合称。唐朝为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更直朝堂谓三司理事; 又为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合称,其鞠大狱谓三司推事; 唐朝后期、五代为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以重臣一人专判其事。明朝为各地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清朝初年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转盐运使司合称,清朝末年为布政使司、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③官署名。北宋置,四方贡赋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掌邦国财用大计,有使、副使、判官、三部使、三部副使、三部判官等; 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废。西夏亦置,属次等司,主财计,有正使、副使、承旨等职。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省户部官员而置,兼劝农、盐铁、度支,有使、副使、签三司事、同签三司事及判官、规措审计官、知事、勾当官、管勾架阁库、知法等员; 金宣宗贞祐 (1213—1217) 间罢。


三司指三公或三公的官署。《后汉书·孝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徒、司空也。”《后汉书·皇后纪》:“皇太后临朝,以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后汉书·邓禹传》:“延平元年,拜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骘也。”后世的唐、辽也沿此称。唐朝也称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为三司。唐朝太子内官司闺、司则、司馔也称三司。

猜你喜欢

  • 皇太子祇应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属著帐郎君院,掌皇太子帐祇应之事,由著帐户充其杂役。

  • 特区法院

    民国时,因特殊情形在特定区域所设的法院,如当时上海的特区法院即是。

  • 州军府录事

    官名。南朝宋置,《宋书沈·攸之传》载:“攸之在郢州,州从事辄与府录事鞭。攸之免从事官,而更鞭录事五十。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凌侮士大夫。”由此可知州军府录事地位甚为卑下,当亦属閤内之职

  • 令状

    见“职令状”。

  • 太官右监丞

    官名。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初置,秩比六百石。官名,桓帝永寿二年十一月置,俸比六百石,为太官令的佐官,助令掌御饮食。永寿五年正月省。见《后汉书·孝桓帝纪》、《汉官仪》、《后汉书·百官志》。

  • 国宗

    太平天国东王以下各王同宗兄弟之称谓。据太平天国前期定制,东王以下各王同辈兄弟称国宗,后辈称国相,出外任事者亦称国宗。官阶约与燕王、豫王、侯、丞相相等。督军或出任地方官者则加“提督军务”衔,据载有十四人

  • 关尹

    官名。周朝置。掌管边境关卡的官长。《国语·周语中》: “敌国宾至,关尹以告。”《吕氏春秋·不二》: “关尹贵请。”高诱注: “关尹,关正也。”官名,为“关令尹”的省称,周置,为关卡长官,掌把守关卡、检

  • 奚王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太祖阿保机置六部奚,命勃鲁恩主之,为辽有奚王之始。终辽之世,一直为奚族的最高长官,统领奚族军民之政。亦称“奚六部大王”、“六部奚王”、“奚部长”。

  • 殿中骑将

    官名。十六国南凉置。职掌不详。见《晋书·秃发傉檀载记》。

  • 监工

    官名。始见于战国,为工官之长,掌监督百工。《吕氏春秋·季春》:“监工日号,无恃于时。”高诱注:“监工,工官之长。”明朝内官置,为宦官二十四衙门及内府各库中次等宦官。品秩在六品以下,无定员。协助掌印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