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门山

龙门山

①又名独固门。在今河北赤城县北云州乡东北五里。《辽史·地理志》 龙门县:“有龙门山,石壁对峙,高数百尺,望之若门。徼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趣海。雨则俄顷水逾十刃,晴则清浅可涉,实塞北控扼之冲要也。”

②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西与陕西韩城市以黄河为界。《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汉书·地理志》 左冯翊夏阳县:“龙门山在北。”《太平广记》卷466引《三秦记》:“龙门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水经》:河水“又南出龙门口”。郦道元注:“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

③在今安徽太湖县西南。《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新寨山”条下:“又有龙门山,在县西南十三里。两山对峙,状如龙门。”

④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北四十里太平湖南岸。《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龙门山“在太平县龙门乡之东,高百余仞。产百药,邑人皆采��之。其林麓最为幽深”。

⑤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南。《方舆纪要》卷92萧山县:龙门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上有龙湫。一名大洪山”。

⑥在今江西修水县东北三十里。《清一统志·南昌府一》:龙门山“洞穴玲珑,宽广可通行人,下有清水岩,多产兰蕙。黄庭坚以为天下绝胜处”。

⑦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30江州:龙门山“在德化县西南五十里,与落拖山相对如门。瑞昌所出盆水自此二山间过,至大江”。

⑧在今江西丰城市东南一百里。《方舆纪要》卷84丰城县:龙门山在“县南百里。旁有龙湫,西北与道人山相接”。《清一统志·南昌府一》:龙门山“前有七宝峰,下有龙湫,浩涵澄澈,深不可测。有石坚润可为砚”。

⑨即伊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唐杜甫《龙门》:“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⑩在今湖北郧县东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79郧县:龙门山“有二崖对峙如门。水从中出名龙门河,东北(南)注于汉江”。

(11)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南。《水经·沅水注》:独母水“水源南出龙门山”。《方舆纪要》卷81麻阳县:龙门山“连山参差, 崩石对峙,势欲倾仆,最为险绝。唐置龙门县,盖以山名”。

(12)在今四川新都县南。明天启《成都府志》卷2:龙门山在“新都县治南一十里。山有龙洞, 因名”。北宋赵抃《次孙直言九日登龙门山》诗:“皇祐二年秋九月,九日龙门遇佳节。”

(13)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寰宇记》卷135绵谷县:龙门山“亦名葱岭山。按《梁州记》:葱岭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俗号为龙门”。《元和志》卷22利州:“龙门山在县东北八十二里。出好钟乳。”

(14)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龙门山“在峨眉县西十里。分两崖峭峙矗天,其形如削,仰视青天,才余一罅”。《清一统志·嘉定府》:龙门山“在峨眉县西十里。两崖陡峭,仰观青天,仅露一线。上有洞可容百人,对山瀑布飞泉,直下百余丈,潴为深潭。范成大尝游此,以为天下峡泉第一”。

(15)在今陕西勉县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56沔县:龙门山,“《旧志》:山南去废大安军城十里,悬崖环合,溪壑交流,有鸡冠隘、龙尾坡诸险”。


(1)山名。(1)又称禹门山。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北和陕西省韩城市东北,跨黄河两岸。因两岸悬崖壁立,状如阙门得名。《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水经注·河水》:“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两山间河道狭窄,形势险峻,为秦、晋间交通冲要。明、清在河东置禹门渡巡检司。属吕梁山。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 1122 米。上有禹王庙。(2)在浙江省中部,富春江和浦阳江间。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主要由凝灰岩、砂岩构成。海拔500~800米,主峰大头湾山海拔 1246 米(在桐庐市东南)。流水切割强烈,多峡谷、陡崖。山中有形似龙门的陡崖多处,故名。产茶叶。(3)即伊阙山,在河南省洛阳市南伊河两岸。东岸为香山,西岸为龙门山,两山夹峙如门。自汝、颍北出,必道此山,为洛阳南面门户。自北魏迄晚唐,于此凿窟建寺,即著名的龙门石窟,是世界闻名的石窟艺术宝库。(4)在四川省中北部。为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东北—西南走向山脉的总称。北起广元市嘉陵江西岸,南止都江堰市西、汶川县境内岷江拐弯处以北。为岷山东南延伸部分。山脊海拔 3500 米以上,主峰狮子王,海拔 4984 米。东陡西缓,东坡为断崖。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岷江和沱江的分水岭。东坡降水丰沛,西侧岷江河谷气候干燥。有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产名贵中药材。富磷矿。西坡为羌族聚居地。(2)景区名。在四川省彭州市境。龙门山风景名胜区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龙门山脉中段,由丹景山、银厂沟、九峰山、马鬃岭组成,方圆203平方千米,最高峰太子城 4812 米。古代即是川西著名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墨客王勃、陆游、杨慎、李调元等均到此探幽览胜,赞为“天帝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景区内山峰险峻,峡谷幽深,飞禽走兽、流泉飞瀑、怪石栈道、奇花异草无不俱全,融壮、险、奇、幽诸特色于一体。龙门大峡谷(银厂沟)为景区精华。沟长50千米,重峦叠嶂,峡谷深切,怪石林立。有飞瀑流泉、彩虹幻影、悬桥栈道,夏季凉爽,是避暑胜地。九峰山因“耸然峙列者九”而得名。登上山顶雷音寺,可览高山景观,日出、云海、佛光、神灯等天象奇观。马鬃岭因形似怒张的马鬃而得名。有面积达万亩的高山杜鹃林。龙门山风景名胜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3)村名。在海南省定安县南部。属龙门镇。人口420。建村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甘氏世居。原名隆门山。因村四周都是山林县近隆门圩,故名。由于“隆”与“”同音,习惯上写成“龙门山”。主产橡胶、茶叶,兼种稻、甘蔗等。有公路通龙门圩。村南有石马湖古墓遗址石雕。石雕有石马、石人、石羊等。均为全石雕成,形象逼真。


猜你喜欢

  • 诸葛垒

    ①在今云南姚安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16姚安军民府: 诸葛垒 “在府东十五里。又府北十二里有孔明遗垒。盖武侯渡泸南征,道出于此”。②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元和志》 卷39秦州上邽县: 诸葛亮垒 “

  • 阿珀达里噶珊

    又作阿玛达里、阿布打里。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苏里江东岸比腊河口北岸。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沁河注入乌苏里江口北岸有“阿布打里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17:乌

  • 他郎厅

    清雍正十年(1732)置,属元江府。治所即今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他郎”系傣语“哈南”的音译,意即岔河或金岩子。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属普洱府。1913年废为县。清雍正十年(1732年)置,治今

  • 无劳县

    西晋武帝时分比景县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省广泽一带。南齐后废。古县名。西晋武帝时析比景县置。治今越南广平省洞海北。属日南郡。南朝宋后地入林邑国废。

  • 同源墟

    即桐源墟。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四十里桐源乡。

  • 车骑城

    即汉宕渠城。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乡渠江南岸城坝古城。《后汉书·吴汉传》李贤注:宕渠县“故城在今渠州流江县东北,俗名车骑城”。《寰宇记》卷138渠州:宕渠县“今即流江县东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

  • 古城集

    ①即今安徽亳州市南古城镇。清乾隆《亳州志》卷2南乡村集:古城集“去城八十里”。②在今山东宁阳县南十七里。西汉置宁阳县于此。集镇名。在河南省清丰县西北部。古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550。原名陆家店。

  • 昌元县

    唐乾元元年 (758) 置,属昌州。治所在今四川荣昌县西北。大历六年 (771) 废。十年(775) 复置,为昌州治。五代后蜀广政十七年 (954)以寇焚荡移治罗市镇 (今荣昌县西北盘龙镇东南昌州镇)

  • 美洛居

    即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明张燮 《东西洋考》 卷5: “美洛居,俗讹为米六合,东海中稍蕃富之国也。”

  • 茹县

    西汉置,属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下花园区。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宣化县东南。属上谷郡。东汉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