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鼎州

鼎州

①唐武德元年 (618) 改凤林郡置,治所在弘农县 (即今河南灵宝市)。《寰宇记》 卷6: “因鼎湖以为名。” 辖境相当今河南西部灵宝,栾川以西,伏牛山以北地。贞观八年 (634) 废。

②唐天授二年 (691) 置。治所在永安县 (今陕西泾阳县北云阳镇)。久视元年 (700) 废。天祐三年(906) 李茂贞以美原县复置,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五代梁改名裕州。

③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 改朗州置,治所在武陵县 (今湖南常德市)。以神鼎出于其地而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县市地。南宋乾道元年 (1165) 升为常德府。


(1)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凤林郡置,“因鼎湖以为名”(《元和郡县志》)。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贞观八年(634年)废。(2)武周天授二年(691年)置,治云阳(今陕西泾阳县北云阳镇),辖境相当今陕西三原、泾阳、礼泉县。久视元年(700年)废。唐天祐三年(906年)复置,治美原(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富平县一带。五代梁改名裕州。(3)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朗州置,治武陵县(今湖南常德市),属荆湖北路。以神鼎出于其地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南省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市县地。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升为常德府。建炎四年(1130年),武陵县人钟相在县境唐封乡起义,称楚王,年号天载,鼎、澧、潭、岳、辰等州凡19县均响应,声势浩大,震撼宋廷。


猜你喜欢

  • 肥西县

    1948年析合肥县西部置,治所在今安徽肥西县西南双河镇。1949年移治今肥西县 (上派河镇)。在安徽省中部、巢湖西岸。属合肥市。面积 2123 平方千米。人口96.5万。辖12镇、19乡。县人民政府驻

  • 落回县

    亦作洛回县。唐置,属羁縻归化州。治所在今广西柳江县西北古州村南。北宋庆历四年(1044) 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西北。属始安郡。宋废。

  • 沐川砦

    宋置,属嘉定府。治所即今四川沐川县。《宋史·黄畴若传》:南宋开禧元年(1205),董蛮部入寇犍为利店,“畴若亟移书两军,俾速还师守险为后图,西师遂退守沐川”。即此。元改置沐川镇。

  • 佃湖镇

    即今江苏涟水县东北七十二里甸湖镇。清置巡司于此。

  • 兴平山

    在今广东电白县东电城镇西南。清同治《广东图说》卷56电白县:兴平山“邑治咽喉,最为险要,上有炮台”。

  • 赖乡

    ①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三国志·吴书·孙登传》: “登昼夜兼行,到赖乡,自闻,(孙权) 即时召见。” 又 《南齐书·祥瑞志》: 永明六年 (488),“江宁县北界赖乡齐平里三成逻门外,路东太常萧惠基园

  • 先家城

    又名纳仓宗、香沙宗、桑札宗、西泥沙、香沙。即今西藏申扎县。为后藏北部大市。清末辛亥年版《西藏新志》卷上:先家城“铺店鳞次,人烟稠密,乃此路第一市驿,繁盛无有出其右者。本驿自此岐分二支,一通札什伦布,一

  • 板石屯

    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东南板石庙乡。《清史稿·地理志》 伊通州: “东南: 大星岭,其东板石屯,伊通河出西北。”

  • 对峙河汛

    即今湖北竹山县东北官坪乡(对峙河)。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县:对峙河“《光绪舆地记》:在县东北八十里。驻外委”。

  • 保顺州

    北宋置,为羁縻州。在今湖北宣恩县南。元改为忠建军民都元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