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溪市
即今湖南冷水滩市东北二十一里高溪市乡。旧属零陵县,明曾置巡司于此。
即今湖南冷水滩市东北二十一里高溪市乡。旧属零陵县,明曾置巡司于此。
①在今湖北当阳市西南玉泉山东。《清一统志·荆门州》: 楞枷峰 “在当阳县西南玉泉山东七里。夹道植松,因名七里松”。②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南五里。《方舆胜览》 卷29岳州: 楞伽峰 “在巴陵东南。有 (唐)
①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涪州。治所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土坎镇 (旧武隆司) 西五龙村。《寰宇记》 卷120武龙县: “以邑界武龙山为名。” 北宋宣和元年 (1119) 改为枳县。南宋绍兴元年(1
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因改徙于王莽时,故名。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折北流经南乐县西,又东北经河北大名县、馆陶县东,折东经山东聊城市、茌平县北,又折北经高唐县东、平原县西,再由德州市
又作董池陂、董泽陂。春秋晋地。相传古豢龙氏董父居此,故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左传·宣公十二年》: 厨子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续汉书·郡国志》 闻喜县:“有董池陂,古董泽
亦名石城山。在今四川仁寿县北十里。《舆地纪胜》卷150隆州:石城山“在仁寿县。一名石矩山。其山有石壁似城,因名。绝顶望见峨眉。有平等寺、西峨寺”。《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石矩山在“县东北八里。亦名石
东魏武定七年 (549) 置,属沭阳郡。治所当在今江苏沭阳县地。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省入怀文县。
1949年由随县、枣阳、宜城、钟祥四县析置,治茅茨畈 (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洪山镇)。1955年撤销,并入随县、枣阳、宜城、钟祥四县。旧县名。1949年析随县、枣阳、宜城、钟祥4县置,治茅茨畈(今湖北随州
即今青海共和县东北倒淌河。《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 “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
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南二十五里。《舆地纪胜》卷88枣阳军有“九十九岗”。宋邢居实《枣阳道中》诗:“岐路剧羊肠,重冈九十九。”《清一统志·襄阳府一》 引胡三省《通鉴》注:“自枣阳至厉乡,道路交错,号九十九冈
即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七十里高升乡。清道光 《安岳县志》 卷7: 高升场 “即高桥,在治东七十里”。场东南云龙山有唐石刻大佛三尊,旁两龛为宋代造像。附近之千佛岩、雷神洞、峰门寺、社皇庙等处有唐、宋摩岩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