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山
在今浙江武义县东。《清一统志·金华府一》:讲堂山“在武义县东二十五里,相传梁刘孝标读书处”。
在今浙江武义县东。《清一统志·金华府一》:讲堂山“在武义县东二十五里,相传梁刘孝标读书处”。
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4灵寿县: 松阳河 “在县治南,源发楸山,东南流入于滹沱”。
亦作大谢山。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南海上大榭岛。清康熙《定海县志》卷2:大榭山,“《旧志》皆作大若,以音近讹榭耳”。即“大谢山”。
亦作怛没国、 呾蜜国。 唐西域国名。 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境阿姆河北岸铁尔梅兹。《新唐书·西域传》: 怛满国 “居乌浒河北平川中。兽多师子。西北与史接,以铁关为限”。龙朔初置姑墨州都督府于此。
即今广东新会市东北荷塘镇(良村市)。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新会县“墟市”有良村市。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海滨。《元丰九域志》卷5:海盐县有芦沥盐场。北宋置,在今浙江省平湖市东海滨。明、清设盐课司于此。
①在今新疆乌苏县东。旧为库尔喀喇乌苏河上源。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3: “准语,奎屯,谓冷,犹言冷水河。” 今库尔喀喇乌苏河通称奎屯河,西流入精河县东北艾比湖。②在今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阿拉木图东北。
即今河北枣强县南恩察镇。明嘉靖 《冀州志》 卷3枣强县: 恩察集 “在县南二十里”。
在今陕西勉县西北。孟蜀时,置寨以守剑北。《宋史·太祖纪》:乾德二年(964),王全斌伐蜀,“下兴州,连拔石圌等二十余砦”。
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陇西郡氐道:颜师古注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 故曰氐道。”西晋废。西汉置,治今甘肃省礼县西北。属陇西郡。因其地为氐族所居,故名。景帝时,
①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长芦县为镇,属清池县。故址即今河北沧州市。《方舆纪要》卷13沧州:“明初置长芦都转盐运使司,在今州治西南,领盐课司二十四,在州境者十二,在山东青州府境者亦十二,每岁额办大引